打开APP

科学家发现,患者免疫治疗前粪便和血清内短脂肪酸水平与客观缓解率有关

 近期来自日本的一项研究首次显示,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前,粪便和血清内的乙酸、丙酸等多种短链脂肪酸水平高,都与治疗的客观缓解率更高、无进展生存期更长有关。检测短链脂肪酸,其实是从侧面分析了患者肠道微生物的代谢状况。这项研究还发现,患者的饮食特点也可能与免疫治疗效果有关,多吃蘑菇、蔬菜可能会有利于治疗。这项研究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

2020-05-15

安进口服疗法Otezla治疗中度银屑病获得积极顶线结果

 今日,安进公司(Amgen)宣布,其口服疗法Otezla(apremilast)在治疗轻中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的3期研究ADVANCE中,与安慰剂组相比,在第16周的静态医生总体评估(sPGA)中,使患者的皮肤状况达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改善。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症状包括覆盖着银色鳞片的红色斑块、干燥、皲裂、出血,以及增厚的、凹陷或隆

2020-05-07

临床试验显示一种三联药物疗法对、中度新冠患者可能有效

医学期刊《柳叶刀》8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将包括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在内的三种药物联用与标准护理配合,在2期临床试验中对轻至中度症状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展现出治疗效果。但研究人员表示还需进一步试验来验证疗效。香港大学等机构的学者开展了这项临床试验。他们在香港的医院中招募了127名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的成年患者参与试验。研究人员使用的这三种药物包括β-1

2020-05-10

脑肠轴中短脂肪酸水平升高或会加剧精神分裂症疾病进展!

2020年4月28日 讯 /生物谷BIOON/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神秘的破坏性精神性疾病之一,然而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其背后的潜在病理学机制,精神分裂症的免疫/炎症假说认为,失调的免疫过程会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来促进患者的病理学表现;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发现,异常的免疫反应会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持续性病理生理性改变,而并不仅仅是疾病的进展;大量研究表明

2020-04-28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降低症发展为重症、危重症是治疗关键

重症和危重症的治疗是当前临床救治最关注的问题,如何降低病死率,如何降低轻症患者向重症和危重症发展是医疗的关键和重点。这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3日在湖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的。邱海波指出,和甲流、禽流感相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向重症发展的时间偏长,往往症状不是那么强烈。甲流通常伴有高烧、

2020-02-04

美格基因:低滴度新型冠状病毒样品的强化NGS技术助力症病例检测

摘要: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和轻症病例,尤其是上呼吸道低滴度病毒的样品,经典的宏转录组测序方法仅能得到非常少的病毒序列。美格基因快速研发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高通量测序的优化技术(强化NGS技术)方案,可极显着地增加测序结果中目标病毒序列的占比,甚至可达到50%以上,部分样本可获得超过90%完整度的基因组。本项技术(强化NGS技术)不仅有助于疑似病例的筛查,更为

2020-01-31

国家医政医管局发布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症患者首诊隔离点观察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家医政医管局 近期发布了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轻症患者首诊隔离点观察工作方案的通知,全文如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为缓解部分地区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及时有效开展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我们组织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轻症患者首诊隔

2020-02-04

DNA编码“纳米”分子反应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光源科学中心物理生物学研究室、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发展了一种用单链DNA编码金纳米粒子的方法,并实现了动态“纳米”分子反应。该方法通过设计一条多嵌段的单链DNA序列,可以赋予金纳米粒子类似原子的离散价态和正交价键。这些“纳米”原子则可通过DNA分子反应组装成各向异性的“纳米”分子,并进而产生“纳米”分子

2020-01-03

研究揭示海洋霉菌产蒽环类抗生素自我解毒抗性机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鞠建华课题组,通过开展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体内外生化实验表征及生物活性检测等系列研究,揭示了海洋链霉菌产蒽环类抗生素自我解毒的抗性机制,论文以CytA, a reductase in the cytorhodin biosynthesis pathway, inactivates anthracycline drug

2020-01-06

研究实现对唾液酸糖连接异构体的精确区分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分离与界面分子机制创新特区组(18T7组)研究员卿光焱团队,通过构筑基于生物分子响应性聚合物的仿生离子通道,实现了对唾液酸糖链连接异构体的精确识别与区分,同时揭示了一种基于“博弈”的转变机制。唾液酸糖通常以α2-3或α2-6方式连接在糖链末端。唾液酸糖链分布在哺乳动物细胞或一些分泌蛋白质表面,这种最外端位置及其广泛的分布

201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