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哺乳动物肠道病毒的相互作用改变共生菌的外膜囊泡的产生和含量
肠道共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定。破坏共生菌群与疾病的发展和持久性有关。肠道病毒利用共生菌加强病毒感染的广泛能力进一步证明了这些微生物的重要性。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软体动物体轴发育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保忠研究团队在软体动物背腹轴发育机制方面取得研究进展。相关研究论文“冠轮动物发育演化新认知:BMP2/4-Chordin调控软体动物背腹轴发育”发表于生物学刊《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背腹轴发育是动物发育生物学的重大基础问题。背腹体轴的建立为后续器官的发育提
Stem Cell Reports:运动促进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在动物实验中取得进展
随着医学进步,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提高,但在存活患者中80%以上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如常见的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以神经干细胞为代表的细胞替代治疗有望为相关疾病的治愈带来希望。然而,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否与宿主神经系统整合,是否具有体内功能仍然备受质疑,阻碍了神经干细胞治疗的临床转化应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
Nature:科学家评估哺乳动物的癌症风险
癌症是后生动物普遍存在的疾病,对体积大、寿命长的生物体可能影响更大,因为它们具有更多的细胞分裂数量,这会增加体细胞突变的可能性。但“佩托悖论”(Peto‘s Paradox)表明,在不同物种之间明显缺乏这样的联系。然而,由于难以评估非模式生物的癌症风险,因此“佩托悖论”没有明确的经验证据支持。近日,来自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的研究团队对哺乳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构建动物乳脂肪酸高通量检测方法与指纹图谱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在动物乳中脂肪酸检测方法与指纹图谱的构建方面取得新进展,成功建立了比现有国标方法多检测32种脂肪酸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并绘制了荷斯坦奶牛、娟珊奶牛、水牛等8种动物乳的脂肪酸指纹图谱,为系统解析动物乳成分奠定了方法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奶业科学杂志(Journal of Dairy S
科学家跨近200物种探索癌症发病奥秘,发现癌症死亡率与饮食有关,肉食性动物风险最高
这世界上,并不只有人类这一种动物会得癌症。但是不同的物种之间,癌症的发病和死亡率差别其实是很大的,比如说裸鼹鼠这种神奇的动物,就几乎不会得癌症(然后还超级抗衰老)。为什么有些动物特别抗癌?我们能不能搞清楚它们的抗癌秘诀,然后学上一学?近期,蒙彼利埃大学科研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他们研究了191种动物的疾病数据,发现动物因癌症死亡的风险与物种的体型和寿命
Science Advances:揭示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表观遗传的进化调控规律
在生命起始的时候,高度特化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全能性的受精卵。在这一过程中,表观遗传信息发生了广泛而剧烈的重编程。同时,一些表观遗传信息如基因印记会被选择性的保留下来。由于哺乳动物配子和早期胚胎材料的稀缺,关于表观遗传信息在配子向胚胎转变(parental-to-embryonic transition)过程中是如何遗传和重编程的研究长期进展缓慢
首次揭示Jpx RNA在哺乳动物的染色体环行为和基因表达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总医院的研究人员指出雌性胚胎健康发育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原来也在调节哺乳动物两性的染色体环行为和基因表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为药物开发提供新的靶标。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麝科动物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功能季节性波动研究获进展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马麝(M. chrysogaster)是全球濒危物种,为减少野外麝科动物被捕杀,可持续利用天然麝香资源,进而促进野生麝有效保护和种群恢复,1958年开始我国相继开展了林麝、马麝等麝科动物的人工饲养和繁殖研究。随着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养殖数量逐年上升,发现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肠道疾病是限制麝科动物人工养殖
Cell:揭示哺乳动物自噬体形成机制,新冠病毒可以破坏这种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自噬、炎症与代谢卓越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主任Vojo Deretic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绘制出了自噬在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中如何发挥作用的关键细节。在一项令人惊人的发现中,这些作者提供的证据显示,SARS-CoV-2感染可以破坏这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