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激活芳基烃受体,促进肿瘤进展
2020年8月26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和柏林卫生研究所(BIH)的研究人员发现代谢酶IL4I1(Interleukin-4-Induced-1)能促进肿瘤细胞的扩散,抑制免疫系统。这种激活二恶英受体(dioxin receptor)的酶是由肿瘤细胞大量产生的。在未来,抑制IL4I1的物质可以为癌症治
清华大学朱永法等团队开发新方法:10分钟内消除肿瘤,50天内小鼠存活率从0上升到100%
根据最新统计,癌症仍然是全世界公共卫生的严重威胁,迫切需要新的癌症治疗方法。目前,大多数临床癌症疗法仍然难以完全治愈癌症并具有严重的副作用,这导致转移,扩散和耐药性突变。快速,完整,针对性和安全的肿瘤治疗仍然是癌症治疗中的关键问题。2020年7月2日,清华大学朱永法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Shanyue Guan共同通讯在National Science
薛天/赵欢揭示夜间蓝光“致郁”神经机制
除了产生视觉,光还可以调节各种生理功能,包括情绪。众所周知,白天使用光疗法具有抗抑郁作用,但据报道,夜间过度暴露于光会导致抑郁症状,昼夜差异影响光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2020年6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薛天与合肥学院赵欢共同通讯在Nature Neuro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A circadian rhythm-gated subcortical
疫路有我,阔然开朗|脑胶质瘤、脑转移瘤领域知名专家秦智勇、盛晓芳、梁晓华、章龙珍、曹依群、樊友武、庄冬晓、陈宏教授公益在线答疑
为了在疫情期间更好地服务脑胶质瘤、脑转移瘤病友,阔然基因携手神外资讯、生物探索,邀请脑胶质瘤、脑转移瘤领域的顶级专家以在线答疑的形式,为患者或其家属提供公益咨询。
《自然》发表2篇新型冠状病毒论文,来自石正丽研究团队和张永振研究团队
昨日,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以“加快评审文章”(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形式上线两篇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论文。这两篇备受关注的同行评议论文分别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领衔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永振教授领衔。对于自2019年12月开始从中国武汉流行的新型病毒性肺炎,石正丽研究团队鉴定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
复旦大学张永振课题组发表Nature论文揭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与中国正在爆发的人类呼吸道疾病有关
2020年2月4日讯/生物谷BIOON/---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寨卡(Zika)等新兴传染病对公共卫生构成了重大威胁。尽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如何、何时和何地出现新疾病仍然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最近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报道了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自第一位患者于2019年12月12日住院以来,截至2020年1月25日,已报道了至少1975例病例
王贻芳等4人获2019未来科学大奖
9月7日下午,2019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邵峰获得“生命科学奖”;王贻芳、陆锦标获得“物质科学奖”;王小云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每个奖项的单项奖金100万美元。2019生命科学奖获奖人:邵峰获奖评语:表彰他发现人体细胞内对病原菌内毒素LPS炎症反应的受体和执行蛋白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资深研究员。1996年获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分
东南大学赵远锦教授课题组:可应用于柔性电子领域的仿生螺旋藤蔓微导线
2019年6月19日,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远锦教授课题组基于共轴毛细管微流控纺丝技术制备出包裹离子液体的螺旋仿生微导线,进而能够构成柔性可拉伸导电系统。受植物螺旋藤蔓启发,制备得到的包裹离子液体的螺旋微导线壳层为聚偏氟乙烯(PVDF),核层为具有导电性的离子液体,其螺旋形貌可通过调节流体流速实现调控,因而制备出的不同形貌的导线能够表现出不同的导电特性,并可进一步构建具有不
吕永龙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7月1日,记者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悉,接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长Sierd Cloetingh 教授来函通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吕永龙研究员,当选2019年度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是欧盟的“国家科学院”和法定科学顾问,由英国皇家学会等多个代
赵立平-大树细菌
最早提出来说肠道菌群可以引起衰老和慢性病这个观点的,是190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梅契尼科夫。他认为肠道里边的一些有害菌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可能会推动或者引发一些慢性病,加快衰老。中医也有一个很朴素的观念,叫做粪毒入血,百病蜂起。那就意味着,如果肠道里边一些有害菌过度生长的话,它们通过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生理活性物质进入血液,可能真的能够推动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是2012年我们发表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