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论文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 生物学的发展已经全面进入到一个多组学时代。 包括基因组,转录组, 蛋白质组及代谢组学, 都是系统生物学的组成部分。目前,多组学技术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手段。“
黄志伟课题组在《自然》发表论文揭示 Anti-CRISPR 蛋白抑制 SpyCas9 活性的分子机制。
4 月 28 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学院黄志伟教授课题组在《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题目为《Anti-CRISPR 蛋白抑制 CRISPR-SpyCas9 活性的分子机制》(Structural basis of CRISPR-SpyCas9 inhibition by an an
章晓辉教授课题组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最新成果
3月6日,《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章晓晖教授课题组关于大脑关联学习的内嗅皮层−海马环路机制的重要发现。此论文将作为封面推荐文章正式发表于4月刊《自然•神经科学》。
中科院北京生科院赵方庆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微生物组解析的新技术
2017年1月,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基因组学实验室赵方庆团队题为“MetaSort untangles metagenome assemblyby reducing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lexity”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提出基于降低物种复杂度策略,对复杂微生物群落进行基因组结构解析的新技术。
Oncotarget:中南大学梁德生课题组发表基因编辑干细胞对肿瘤生长抑制的研究进展
2017年3月27日,,国际肿瘤学学术期刊《Oncotarget》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梁德生课题组在基因编辑干细胞抑制肿瘤生长研究的新进展
浙大徐平龙课题组揭示细胞“百毒不侵”的秘密
有个成语叫“百毒不侵”。事实上,自然界有2000多种动物病毒,其中仅有50种左右的病毒可使人类致病,因为这些病毒能以各种方式,完全或者部分的拮抗我们的细胞质核酸识别机制及其启动的抗病毒宿主防御。最近,浙大生
Cerebral Cortex:复旦大学张嘉漪课题组用无皮层鼠发现视觉环路发育的新机制
2017年3月10日,国际SCI神经科学期刊《Cerebral Cortex》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张嘉漪课题组题为“Reciprocal connections between cortex and thalamus contribute to retinal axon targeting to dorsal 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
谭蔚泓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研究成果:开发了基于DNA的新型步行探测探针
日前,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化工学院和生物学院谭蔚泓教授所领导的"分子科学与生物医学实验室 (MBL实验室)"在《Nature·Nanotechnology》(影响因子35.267)上发表了研究论文"D
北大课题组发现"做梦"有助于学习记忆
人为什么会做梦?做梦到底有什么用?这是一直以来人们感到困惑、科学家致力于研究的问题。近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课题组在此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做梦"对于大脑的发育和学习记忆至关重要。北京大学深圳研究
黄京飞课题组在抗中风靶标的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中风(stroke)也叫脑卒中,作为全球范围的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疾病,中风的发病率一直以来均排在前十名。仅亚洲的中风死亡率就占居全球中风死亡率的2/3,在中国,每年都有近2000人死于中风;在西方国家中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