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Cell:王晓东等揭示发现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分子机制
哺乳动物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除通过凋亡通路以外还可借由程序性坏死通路发生。细胞的程序性坏死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以及Toll-like的受体家族启动,并通过和受体蛋白互作的两个蛋白激酶RIP1和RIP3传递死亡信号。王晓
PLoS Pathog:郑晓峰等固有免疫领域研究获进展
近日,来自北京大学生科院郑晓峰的课题组在PLOS Pathogens 发表了题为“HSCARG negatively regulates the cellular antiviral RIG-I 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 by inhibiting TRAF3 ubiquitination via recru
NAR & JCS:郑晓峰等揭示组蛋白泛素化和类泛素化修饰调控的新机制
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晓峰研究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和《Journal of Cell Science》分别发表题为“HSCARG, a novel regulator of H2A ubiquitination by downregulating PRC1 ubiquitin E3 ligase
生命科学界的美女教授——杨晓凤
2012妇女节生物谷特别策划:美女科学家——生命科学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杨晓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3医院细胞治疗中心主任、血液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生命科学界的美女教授——沈晓骅
2012妇女节生物谷特别策划:美女科学家——生命科学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沈晓骅,1996年在南开大学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任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2010年回国到清华大学医学院任教授,2011年,Science 以《聚焦中国科研:大国家,大科学》关注沈晓骅。
J Contro Relea:张晓玲等阐述非病毒基因输送体系研究进展
非病毒载体各种细胞内吞途径示意图 近日,国际药物控制释放领域权威杂志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刊登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张晓玲研究员的最新综述文章“Uptake mechanisms of non-viral gene delivery”,文章中,研究者阐述了在非病毒基因输送体系的研究进展。
许速:基于信息化的卫生服务模式的探讨
第五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2010年吴阶平医学奖颁奖大会于2010年10月30日在广东中山举行。时任上海闵行区卫生局局长许速出席论坛并在健康医疗信息化论坛上发表《基于信息化的卫生服务模式的探讨》主题演讲:医改信息
Nat Commun:周晓明等揭示接触环境噪音会影响正常听力
5日15日,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刊登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周晓明教授和加州大学的Michael M. Merzenich的研究成果“Environmental noise exposure degrades normal listening processes,”,文章中,研究者证实接触环境噪音会影响正常的听力。
Oncogene:张晓坤等发现抑制肿瘤的潜在治疗靶点
10月10日,厦门大学药学院“**计划”专家张晓坤教授的课题组在国际著名肿瘤学刊物《癌基因》(Oncogene)上发表了重要研究论文。该项研究是与我国著名的天然产物研究专家姚新生院士的课题组强强合作而进行的,对结肠癌的机制和治疗方法做了新的探索,发现了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潜在治疗靶点和药物。
谢晓亮获美国生物物理协会Founders奖 为首位华人该奖获得者
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Mallinckrodt讲席教授谢晓亮,在美国圣地亚哥召开的第56届美国生物物理年会上接受了该协会2012年Founders奖,并应邀做了题为“Life at the Single Molecule Level: Imaging and Sequencing of Single Cells”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