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民医院黎晓新教授当选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
2012年2月26日,国际眼科科学院主席保罗.理查德博士致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黎晓新教授,正式通知她当选为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来信说:我非常荣幸地通知您已经当选为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祝贺您成为这个由33个国家的眼科界领导者组成的学术组织成员。
PLoS Pathog:郑晓峰等固有免疫领域研究获进展
近日,来自北京大学生科院郑晓峰的课题组在PLOS Pathogens 发表了题为“HSCARG negatively regulates the cellular antiviral RIG-I 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 by inhibiting TRAF3 ubiquitination via recru
PNAS:毛晓波等在淀粉样蛋白结构解析研究获突破
日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科研人员的淀粉样蛋白结构解析的新进展。研究人员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技术(STM)对2型糖尿病相关的淀粉样蛋白——胰淀素的组装和聚集结构进行研究,确定了淀粉样蛋白组装和聚集的核心片段及折叠位点,并讨论了突变引起的聚集趋势的变化与核心片段之间的关联。对理解淀粉样蛋白的核心片段与其致病性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Nature:于晓方等阐述与HIV Vif互作的宿主细胞因子
12月22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T-cell differentiation factor CBF-β regulates HIV-1 Vif-mediated evasion of host restriction”的文章,该文章第一作者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张文艳副教授,通讯作者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计划特聘教授于晓方教授,文章第一完成单位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Small:曲晓刚等利用金纳米颗粒探测酶的活性
用肉眼就可以分辨一个样品中是否存在有活性的酶吗?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曲晓刚研究员等最近通过将金纳米颗粒同酶的基体结合,来测试酶的活性,该方法能够给出肉眼可以分辨的信号。 人端粒酶在超过85%的肿瘤细胞中过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中几乎不表达,因此端粒酶不仅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一个特殊靶点,同时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Trends in Biochem Sci:许琛琦受邀在国际期刊发表酸性磷脂研究的综述论文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许琛琦受邀在Cell出版社综述期刊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上在线发表题为Ionic protein-lipid interaction at the plasma membrane: what can the charge do? 的科研综述,该综述论文总结了酸性磷脂领域的最新进展。
PLoS ONE:邹晓明等模拟溪流环境下凋落物对微生物分解过程的影响
长期的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是重要的植物凋落物分解者。植物凋落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过程在过去的研究中一直是讨论的热点。然而,这些过程在水生环境中,特别是热带溪流中的研究比较缺乏。微生物群落在整个分解过程中的组成及多样性变化如何?这些变化是否与凋落物的组成相关?这些都是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Cell:王晓东等两篇Cell文章揭示细胞坏死机制
1月20日,Cell杂志上刊登了王晓东研究组同期发表的两篇文章,阐述有关TNF-α诱导的细胞坏死信号传导通路中新的发现。 与人们早期的认识不同,现在细胞坏死被认为是哺乳动物的发育和生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细胞坏死还参与了人类的多种病理过程,如急性组织损伤以及许多免疫性疾病。许多研究结果显示细胞坏死是由复杂的分子信号通路所执行的。
Mol Ecol:曾晓茂等发现青藏高原隆起导致山溪鲵种群分化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Molecular Ecology杂志刊登了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Coalescence patterns of endemic Tibetan species of stream salamanders (Hynobiidae:Batrachuperus),”,文章中,研究者发现了青藏高原隆起导致山溪鲵种群分化。
NAR & JCS:郑晓峰等揭示组蛋白泛素化和类泛素化修饰调控的新机制
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晓峰研究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和《Journal of Cell Science》分别发表题为“HSCARG, a novel regulator of H2A ubiquitination by downregulating PRC1 ubiquitin E3 lig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