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培育出迷你大脑器官 其能像婴儿大脑一样成熟!

2021年2月27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Neuroscience上题为“Long-term maturation of human cortical organoids matches key early postnatal transition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实

2021-02-26

Nature:构建骨髓图谱,为利用血液器官产生血细胞开辟了道路

2021年2月15日讯/生物谷BIOON/---想象一下,有一天,治疗白血病或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病患者的临床医生可以向实验室发出请求,定制生产特定类型的血细胞,以替代受疾病影响的血细胞。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针对骨髓组织如何起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新见解。这一研究使得这一天离现实又近了一步。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2月10日在线发表

2021-02-15

《自然·材料新闻》生物打印水凝胶器官,指导组织规模的自组织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Zev J. Gartner教授团队在《Nature Materials News&Views》上发表Guiding tissue-scale self-organization一文。该文观点评论解析如下:要点:一种生物打印方法,利用形成类器官的干细胞作为水凝胶中的活泼墨水,可指导组织规模的自组织产生更现实的胃

2021-02-05

Acta Neuropatho Commun:研究揭示视网膜中朊病毒的早期积累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科学家对朊病毒蛋白在眼内积累的一项新研究,病毒对眼睛的最早损害发生在视锥细胞,特别是在纤毛和带状突触中。当正常无害的病毒蛋白分子异常并聚集在人体和大脑中的簇状和细丝中时,就会发生病毒疾病。

2021-01-30

Sci Adv:器官研究揭示消化系统对神经疾病的影响

在许多方面,我们的大脑与消化道紧密相连:感到紧张可能会导致胃部疼痛,而肠道的饥饿信号会使我们感到烦躁。最近的研究甚至表明,生活在我们肠道中的细菌会影响某些神经系统疾病。

2021-01-30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马少华、黄来强团队在器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近日,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研究中心马少华副教授、黄来强教授团队在类器官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成功建立了类器官均一化、自动化、高通量培养平台,制备的人源和鼠源的正常组织和肿瘤类器官,形态结构均一,忠实地保留了源组织/肿瘤从基因分子细胞到组织生理病理的特性、对药物和治疗的反应功能。其中肿瘤类器官高度保持了源肿瘤的异质性和患

2021-01-29

研究构建了具有再生能力的新型器官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教授课题组和李程课题组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Establishment of intestinal organoid cultures modeling injury-associated epithelial regeneration”的研究论文,在体外构建了具有损伤再生特征

2021-01-11

科学家发现,这类新型细胞可恢复猴子视网膜功能

  《Stem Cell Reports》发布了一篇题为Surgical Transplantation of Human RPE Stem Cell-Derived RPE Monolayers into Non-Human Primates with Immunosuppression的报告。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等处的

2021-01-18

科学家有望利用视网膜色素上皮干细胞来治疗人类失明症!

2021年1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tem Cell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西奈山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将来自人类尸体的视网膜细胞(retinal cells)移植到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眼睛后,这些视网膜细胞竟然能够得以存活,这一研究突破有望未来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治疗人类失明症的新型细胞疗法。视网膜

2021-01-18

中山眼科中心肖传乐和刘奕志团队开发Nanopore测序数据新校正组装算法,并组装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高完整度基因组

   三代测序技术(PacBio和Oxford Nanopore)可解决基因组重复区域的组装难题,提高基因组完整性,已成为发育、再生、肿瘤和其它疾病过程中细胞基因组组装的主流技术。其中,纳米孔(Nanopore)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更使得测序成本显着降低,并且由于其可实现超长读长(高达1Mbp),在复杂基因组组装中具有天然优势。然

202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