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拟南芥表皮毛时序性发育的分子机理
3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The EMBO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佳伟研究组题为A spatiotemporally regulated transcriptional complex underlies heteroblastic development of leaf hair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的研究论文
两篇Cancer Cell揭示良性痣变成恶性肿瘤所需的遗传步骤
2018年7月15日/生物谷BIOON/---黑色素瘤通常是由暴露于阳光下的紫外线(UV)触发的,这是因为紫外线暴露会破坏DNA,产生导致皮肤细胞增殖和扩散的基因突变。通常,这些细胞产生良性痣,即色素沉着的皮肤生长,但是这种生长在大小上是受到自我限制的。尽管大多数痣从不会变成癌症,但是有些痣能够转化为恶性黑色素瘤,并且快速地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如果黑色素瘤在早期就能够被发现,它们几乎总是能够被成
Krystal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基因疗法获快速通道认定
5月24日,专注于罕见皮肤病的局部和皮内治疗通用型基因疗法开发的美国生物公司Krystal Biotech公布称,美国FDA已授予KB103用于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治疗的快速通道认定。KB103是首个局部应用的基于单纯疱疹病毒1(HSV-1)的基因疗法,利用基因工程将人的胶原蛋白递送至患有DEB的患者。DEB是由第七型胶原蛋白(COL7)基因突变引起的皮肤病。由于COL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基因检测试剂(PCR法)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小编推荐会议:2018先进体外诊断行业峰会为加强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工作的监督和指导,进一步提高注册审查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基因检测试剂(PCR法)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幽门螺杆菌抗原/抗体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抗人球蛋白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肠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现予发布。特此通告。附件1
总局发布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基因检测试剂等4项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的通告
为加强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工作的监督和指导,进一步提高注册审查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基因检测试剂(PCR法)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幽门螺杆菌抗原/抗体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抗人球蛋白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肠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现予发布。特此通告。附件:1.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基因
利用转基因干细胞再生完整的人表皮
培育出的表皮薄片,图片来自CMR UNIMORE。2017年11月10日/生物谷BIOON/---多亏了一个由科学家和医生组成的国际团队,一名因患上一种危及生命的遗传病而丧失了大部分外层皮肤的7岁叙利亚难民如今在他的大约80%的身体上有了利用他自己的细胞培育出的转基因皮肤。而且正如该团队于2017年11月8日在Nature期刊上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的那样,这名男孩表现良好。这篇论文的标题为“Re
Eur Res J:肺脏表皮细胞衰老促进肺纤维化的发生
2017年8月6日 讯 /生物谷BIOON/ --根据来自德国肺脏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们的一项最新成果,肺纤维化可能是由于细胞"老化"导致的。在最近发表在《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者们已经能够在细胞培养水平通过药物干预的方式阻断细胞老化的进程。肺纤维化会导致患者的肺组织结痂,进而导致恶性的肺功能紊乱。具体地,肺泡结构的表面会受到影响。如果疾病的
身上的痣到底是“好痣”Or“坏痣”?新研究告诉你
即使是肿瘤科的大师级专家也可能会被黑色素瘤无情地愚弄。由于患有这类皮肤癌的人皮肤上通常会出现形状和颜色并不规则的痣,由于从外观上很难区分这些痣的阴性或者阳性,所以临床上的早期黑色素瘤通常更为难以诊断。
Cell Death Dis:腺瘤管状表皮细胞坏死性凋亡机制
管状表皮细胞腺癌(RCC)是一类对化疗十分耐受,而且存活时间很短的恶性肿瘤。目前大多数抗癌药物都是通过引导癌细胞的凋亡,而癌细胞发生的抗凋亡突变也许是其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不过,最近研究鉴定出了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即不依赖caspase蛋白的程序性死亡"细胞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这也许能够为肿瘤的杀伤提供其他思路。
Immunity:肠道表皮细胞稳态调节新机制
肠道微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肠道寄生的微生物与表皮细胞,基质细胞以及免疫细胞的共同作用。肠道表皮细胞在细菌与粘膜层免疫细胞之间建立了物理与生化的"栅栏"。它能够通过分泌抗菌因子以及调节粘膜免疫反应来对肠道的微生物施加影响。肠道免疫稳态的紊乱会伴随许多炎性疾病的出现,包括克罗恩氏病以及溃疡性肠炎。目前引起肠道炎症反应的机制仍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