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机构将大气污染和颗粒物列为致癌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日前发布一份报告,将大气污染列为人类致癌因素之一。大气污染中的主要成分——颗粒物也被列为致癌因素。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致癌评估报告被视作“致癌物百科全书”,是致癌性物质的权威科学参考资料。该项目将物质根据致癌程度不同分为四类:致癌、可能致癌、未知和可能不致癌。 总部位于法国里昂的这家研究机构的报告说,有足够证据表明,大气污染会导致肺癌,提高膀胱癌发病率。
Exper Neurol:新型“糖类”纳米颗粒或可有效治疗人类中风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研究人员通过将一种名为葡糖胺的糖类同一种名为富勒烯的纳米粒进行化学结合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纳米颗粒,其或许为开发治疗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新型药物疗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种可用于超高分辨显微成像的新型荧光蛋白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徐平勇课题组在著名期刊ACS NANO报告了一种可用作高速活细胞超分辨率显微成像的新型反复光激活绿色荧光蛋白kylan-S。
欧盟利用克隆苔藓吸收大气污染颗粒物
苔藓(Moss)属于环境敏感植物,一般喜欢在阴凉、湿润、大气环境相对较好的条件下生长,因此又被人们称作大气污染生物指示器(Bio-Indicators)。正因为其对大气污染的敏感性,加之其无根生长奇高的表面质量比(Surf
Nature Protocols:荧光显微镜确定单个细胞周期进程
美国研究小组提出了一个利用荧光显微镜确定单个细胞周期的实验方法。应用这种实验方法或可实现对群体中不同个体细胞周期的监测观察。
Neurosurgery:脑肿瘤细胞“亮”起来—新型荧光染料或能帮助定位脑肿瘤细胞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临床和公共健康学院(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chool of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的几名神经外科医生自主研发并实验了两种新型荧光染料。这两种染料能特异性附着在肿瘤细胞上,帮助神经外科医生更准确定位并完全切除脑瘤。这篇研究将发表在Neurosurgery杂志2月刊。
Chemistry &biology:局部荧光探针可以检测肠癌啦!
近日,国际化学与生物学杂志chemistry&biology发表了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 Matthew Bogyo研究小组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一种荧光淬灭探针(aABP)能够特异性靶向在肠道发育不良中高表达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对指示肠道肿瘤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Nature Med:遗传编码纳米颗粒可远程遥控调控血糖
为了阐明生理活动的过程,时序性调节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的工具是极其珍贵的,甚至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应用前景。最近一篇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新型的通过低频无线电波或磁场远程遥控的遗传编码系统。
NN Biol Med:新型纳米颗粒靶向治疗癌症及退行性疾病
近日,来自布鲁内尔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利用一种纳米颗粒开发出了靶向治疗癌症及退行性疾病的新型疗法,同时并不会对患者机体带来任何副作用,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nomedicine: Nanotechnology, Biology and Medicine上。 如今我们在使用纳米药物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Small:新荧光纳米探针助力肿瘤治疗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Small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新加坡A*STAR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混合金属聚合物纳米颗粒,其在肿瘤细胞周围特殊的酸性环境下就会发光用以指示肿瘤所在,因此可以鉴别任何肿瘤的非特异性探针或许就可以用于监测癌症的发病部位、扩散及其疗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