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开发一种可分离的微针贴片以保护和递送DNA纳米疫苗
核酸疫苗(DNA或RNA)被研究用于在抗原呈递细胞(APC)中生成病毒蛋白,模拟目标病原体抗原以刺激免疫应答。它们在冷冻状态下可能会稳定几个月,但在室温下只能稳定几个小时。然而,许多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温控运输设施和免疫储存设施,迫切需要建立使该疫苗更加稳定、便于使用的方法。近期,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研究团
Nature:江南大学胥传来团队首次发现高效介导免疫应答的手性纳米免疫佐剂
江南大学胥传来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Nature》正刊以长文(Article)形式发表题为“Enantiomer-dependent immunological response to chiral nanoparticles”的研究论文。研究揭示了独特的手性纳米免疫佐剂能均衡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不但为保护性疫苗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治疗性疫
新型GRAB荧光探针用于检测胞外ATP的时空动态变化
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腺苷(Adenosine,Ado)等嘌呤类分子细胞内外广泛存在。胞内的嘌呤类分子主要负责调控细胞能量代谢等过程;而胞外的嘌呤类分子则作为信号分子(被称为“嘌呤类递质”),通过作用在其相应受体调节呼吸调控、味觉感受、睡眠等生理活动;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还参与调节癫痫、疼痛、炎症反应、脑外伤和缺血等病理状态。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王辉团队联合化学学院吴丁财团队研发出新型腹壁组织修复材料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王辉主任医师团队联合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吴丁财教授团队,受腹膜不对称结构的启发,成功开发了一类新型腹壁组织修复材料——“双面神”多孔水凝胶,成功整合抗变形、防粘连和促愈合的特性,有望成为临床无张力软组织修复的一种理想材料。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顶刊 Advanced Materials杂志(影响因子 30.849),中山大学附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靶向心肌线粒体的PET/荧光双模态小分子成像探针取得进展
临床上常用X线、CT、磁共振、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显像作为心血管病的诊断手段。其中,核素显像可从心肌代谢方面评估心血管症状,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但存在半衰期短、成本高等缺陷,导致核素显像应用受限,临床上迫切需求新型PET心脏功能显像剂的出现。在前期研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分子影像中心发现吲哚乙烯喹啉盐F16类化合物是一
ACS Nano:利用磁性纳米复合物让NK细胞更有效地治疗实体瘤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西北大学费恩柏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用磁性纳米复合物提高自然杀伤细胞(NK)的功能有望使癌症免疫疗法更加有效地治疗实体瘤。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ACS Nano期刊上。
注射脂质纳米颗粒封装的mRNA在体内产生CAR-T细胞,可显著逆转心脏纤维化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类似于基于信使RNA(mRNA)的COVID-19疫苗,一种实验性免疫疗法只需注射一次mRNA就能暂时重编程患者的免疫细胞以攻击特定靶标。
中国科学家设计出快速自愈的活体材料
自修复材料并非是近些年来才提出的概念。美国某服饰品牌此前就推出过能自动修复的衣服材料,其原理非常简单,只是通过提高线的强度,使铁钉插入后不能将线割断而只是把线拨开。然而这样的材料其局限性很大,面对如锐器等造成的割裂,其修复功能便不再能发挥作用。此后,科学家将目光投向纺织品的涂层材料上。鱿鱼的环齿蛋白(SRT)蛋白具有“自愈”性能,在带
生物3D打印精准构建仿骨骼径向结构材料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阮长顺、潘浩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交叉协作,提出一种可用于挤出式3D打印的仿天然骨组织“松质骨-皮质骨”径向连续孔隙调控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构筑策略,将分形学理论结合骨组织工程支架生物制造中,克服了传统挤出式3D打印技术难以实现径向梯度孔隙结构的困难。临界骨缺损修复作为骨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人
多项临床前研究表明刺突蛋白-铁蛋白纳米颗粒疫苗有望抵抗包括SARS-CoV-2在内的一系列冠状病毒
最近发表的一系列临床前研究表明美国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WRAIR)的研究人员开发的刺突蛋白-铁蛋白纳米颗粒(Spike Ferritin Nanoparticle, SpFN)COVID-19疫苗不仅能引起有效的免疫反应,而且还可能对令人担忧的SARS-CoV-2变体以及其他冠状病毒提供广泛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