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开发出基于“生物正交工程”的远红区膜电位探针
作为神经系统信息交流的“通货”,神经电活动是大脑处理复杂信息的物理基础。与膜片钳和微电极阵列记录等基于电极材料的传统电生理技术相比,荧光膜电位成像在时空分辨率、测量通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发射波长在远红区(640 nm以上)的荧光探针由于其红移的光谱具有更强组织穿透能力,而且可适于多通路成像观测,因而备受研究人员青睐。然而目前
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可消除猪尿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离子束中心研究员吴正岩课题组与东华大学教授蔡冬清合作,在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中取得进展,为消除猪尿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上。近年来,为提高猪的抗病性、促进生长,猪饲料中需
个体化纳米肿瘤疫苗方面取得进展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聂广军与研究员赵潇课题组在个性化纳米肿瘤疫苗设计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Bioengineered bacteria-derived outer membrane vesicles as a versatile antigen display platform for tumor vaccination vi
改性纳米金刚石可作为定向送药的载体
来自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网站的报道,该分院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科学中心与韩国同行所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通过对爆炸法生产的纳米金刚石进行改性处理使其成为定向送药的载体,并可同时具备延长药物释放时间,提高治疗效果的功效。相关成果发布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国际学术期刊上。纳米金刚石具有吸附性,其表面可吸附各种物质,包括药物,基于
巨噬细胞纳米尺度生化表征研究获进展
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效应细胞,分布于各组织器官,并参与多种生物过程,在机体发育及内环境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性疾病及肿瘤疾病中,巨噬细胞的极化已成为药物新靶点,M1/M2亚型巨噬细胞的相互转化及其比例对疾病的愈合及转归具有关键作用。通过诱导剂诱导巨噬细胞的功能转换以获得所需要的临床效果是当前常用手段。尽管巨噬细胞的极化
研究人员开发出智能自组装小分子探针用于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
目前,纳米医药面临临床转化困难的挑战。传统纳米材料虽具有高渗透长滞留效应(EPR效应)、长血浆半衰期、缓控释和智能响应等小分子药物难以比拟的优势,但受制于化学结构不确定、配方复杂、代谢相对困难、生产质控成本高和毒理、药代难以定量测定等缺点,极少能够实现临床转化。因此,设计出同时具备明确化学结构、EPR效应、长血浆半衰期和智能响应等特点的新型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AIE探针实现高效肿瘤光动力-免疫协同治疗
在近日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的文章中,研究者利用红细胞膜负载聚集诱导发光(AIE)光敏剂和免疫佐剂Poly(I:C),在小鼠模型中实现了对肿瘤的高效光动力-免疫协同治疗。文章通讯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王世宣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夏帆教授和乐卓博大学洪煜柠(Yuning Hon
纳米形貌钛表面促进氧化应激状态下骨组织的免疫再生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王焱、程斌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Bioactive Materials (中科院一区,IF=8.724)发表题为“Bioadaptation of implants to in-vitro and in-vivo oxidative stress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via nanotopography-
利用新型蛋白基纳米材料打破氧化还原平衡的肿瘤治疗研究获进展
氧化还原稳态对细胞正常存活至关重要。相较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明显升高,其氧化还原稳态更易被打破,从而造成活性氧在细胞内的累积,进而引发细胞凋亡。因此,打破细胞氧化还原稳态的肿瘤治疗方式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特异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蛋白基纳米材料因其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富含官能团便于载药修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肿瘤诊疗研究,具有
抗胰腺癌纳米医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胰腺癌致死性较高,其难治的根本原因在于胰腺癌细胞被致密的基质屏障所裹,从而阻碍治疗药物的浸润,导致难以清除肿瘤细胞。为促进治疗药物通过基质屏障的渗透,在注射吉西他滨治疗之前用佐剂重塑胰腺癌基质是一项被广泛研究的策略;然而,由于分步使用佐剂和吉西他滨会引起它们在空间与时间分布上存在固有的不均匀性,可能增加了发生肿瘤转移的风险。此外,使用化疗药物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