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Chem & Biol:开发出用以追踪癌细胞在机体中循环的新型荧光蛋白追踪技术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Chemistry &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阿肯色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技术,其可以帮助研究者标记循环在血液中的肿瘤细胞并且对其进行追踪,这将大大帮助研究者们理解癌症的扩散机制以及如何有效抑制癌细胞的扩散。

2014-05-12

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分析ISWI家族在核小体移位

来自哈佛大学,霍德华休斯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SWI Remodelers Slide Nucleosomes with Coordinated Multi-Base-Pair Entry Steps and Single-Base-Pair Exit Steps”的文章,利用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解析了一种重要的超家族酶如何协调重塑核小体,帮助完成核小体移位的。

2013-03-20

高效液相-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法测定黄曲霉毒素

摘要: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组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食和油料作物,如花生、玉米、大米、棉籽等。黄曲霉毒素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因此国际上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有严格的限量要求。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荧光检测器柱后衍生法对黄曲霉毒素进行测定,通过色谱柱的选择,流动相配比的优化以及检测器条件的调整等手段,以期得到黄曲霉毒素的最佳分离效果。

2013-05-31

以多糖为探针发现microRNA调控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从传统中药天麻中提取获得的均一多糖经硫酸化后制备而成的硫酸化多糖WSS25可通过影响血管生成促进因子抑制血管生成,进而阻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J BiolChem 2010, 285(42):32638-46.),是一新的抗肿瘤候选药物,已

2014-06-18

ACS Nano:纳米粒荧光结合新技术可轻松“嗅出”癌症所在

2012年9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对抗癌症过程中,了解癌症具体的身份特征对于癌症诊断和有效的疗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转移癌中,分析具体癌症的特性对于开发新型疗法显得尤为重要。如今来自马萨诸塞大学的研究者开发出了一种快速超灵敏的技术在显微水平来检测活组织中不同类型的转移癌的发生。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了近日的国际杂志ACS Nano上。

2012-11-18

Carbon:邵华武等发现荧光碳纳米颗粒合成新方法

荧光纳米颗粒因其优良的特性及其在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荧光金/银纳米颗粒应用于重金属离子的检测。但昂贵的成本限制了这些金属纳米颗粒的应用。目前,荧光碳纳米颗粒由于其廉价的原料、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和很好的光稳定性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报道关于荧光碳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应用仍存在制备方法繁琐、量子产率不够高和光稳定性差等不足。

2014-01-22

Adv Mater:基于荧光碳点的诊断治疗纳米药物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孙再成研究小组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谢志刚和景遐斌课题组合作开发了基于荧光碳点的诊断治疗纳米药物,为实现个性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2014-03-17

Nature:新型线粒体荧光标记技术助力机体衰老研究

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成功地将荧光标记到线虫肌肉细胞中的蛋白质上来监控线虫细胞线粒体的代谢活性,用以研究线粒体代谢频率和线虫寿命之间的关联。

2014-02-16

Ther:美开发水溶性腔肠素 提高荧光素酶检测灵敏度

荧光素酶在通过生物发光成像监测生物途径中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工具,目前最常用的荧光素酶来自美国萤火虫,它以甲虫的D-luciferin为底物。 而来自腔肠动物,如海胆和水蚤的萤光素酶在体内成像方面也很有应用前景。海胆和水蚤的荧光素酶催化底物腔肠素的氧化脱羧反应,同时发射蓝光。 由于萤火虫荧光素酶和海胆、水蚤荧光素酶的底物不同,因此可用于检测两条不同的生物学途径。

2012-11-18

“NF-κB信号转导途径的植物环肽RAs新类型小分子探针作用机制研究”项目通过结题验收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谭宁华主持的“NF-κB信号转导途径的植物环肽RAs新类型小分子探针作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91013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日前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的结题验收。

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