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肠道菌群的健康和平衡对于致病菌的感染进展至关重要
2018年10月15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格拉斯格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健康和平衡对于细菌感染的进展至关重要。文章中,研究者表示,致病菌常常会利用来自宿主肠道菌群的信号来扩散并且加速感染进程。图片来源: Eve Hopkins and Gad Frankel, Imperia
虫媒疾病致病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018年9月19日,我国科学家刘玮、曹务春研究员在Science子刊《科学-转化医学》上发表题为“Arginine deficiency is involved in thrombocytopenia and immunosuppression in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的文章,并由Science科学杂志
Science子刊:抑制致病性亨廷顿蛋白表达有望治疗亨廷顿舞蹈病
2018年10月6日/生物谷BIOON/---亨廷顿舞蹈病(Huntington disease, HD)是一种遗传性的渐进性疾病,可引起精神衰退,精神问题和不受控制的运动。这种疾病由突变的亨廷顿蛋白(huntingtin, HTT)引起,它的症状出现在成年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在加拿大,亨廷顿舞蹈病的发病率大约为1/7000,而且患有这种疾病的人的每个孩子有50%的几率遗传这个导致这种疾病
Nat Biotechnol:将细菌基因组致病岛改造成一种抗葡萄球菌神器
2018年9月30日/生物谷BIOON/---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通常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因而对安全的医院护理构成威胁。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从病毒进化而来的基因组“岛屿(islands)”能够转化为阻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抗菌“无人机(drones)”。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9月2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Biotec
通过吃饭就能使人对霍乱病菌免疫
在疫苗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7月刚过去不久,8月初,有报道称日本安斯泰来制药(Astellas Pharma)正在开发由大米制成的口服疫苗,通过吃饭就能够使人获得对霍乱病菌免疫的能力,目前已进入初期临床试验阶段。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大米口服疫苗"MucoRice"利用了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清野宏教授等人的技术。构成霍乱弧菌的蛋白质包括有毒的"CTA"和无毒的"CTB"
PNAS:西伯利亚棕熊的唾液能有效杀灭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2018年9月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俄罗斯和美国的研究人员通过联合研究发现,西伯利亚棕熊的唾液中含有的特殊化学物质能够有效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文章中,研究人员对棕熊亚种机体的微生物组进行了深入研究;西伯利亚棕熊生活在蒙古国、中国北部和西伯利亚,虽然它们大多数吃的是素食,但有时也会捕杀驯鹿、
Cell子刊:我国科学家成功利用碱基编辑修复人胚胎中的致病性基因突变
2018年8月3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改进形式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来修复活的人胚胎中的遗传缺陷。在近期发表Molecular Therapy期刊上的标题为“Correction of the Marfan Syndrome Pathogenic FBN1 Mutatio
多重病菌感染人类更具危害
2018年8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成果,寄生虫遗传的多样化特征意味着人们往往面临被多种病原物感染的风险,这将使得感染随着时间延长而变得更加严重。曼森氏裂体吸虫是一类水生寄生虫,它有两类宿主:蜗牛以及人类。当被感染者体内的寄生虫卵产生之后,将会以某种方式进入水中,进而感染蜗牛。之后,寄生虫会离开蜗牛进入水中,最后通过皮肤穿透再次感染人体。为了搞清楚这种寄生虫对宿主的
两篇Nature鉴定出新的肺细胞类型,深入认识囊性纤维化致病机制
2018年8月6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在来自美国布罗德研究所和麻省总医院的研究人员的领导下,研究人员在气道组织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细胞类型,这种细胞类型在之前的科学文献中并未加以描述,而且似乎在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的生物学形成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利用能够研究数千个细胞中的基因表达的新技术,这些研究人员全面地分析了小鼠的气道组织并且在人体组织中加以验证。
识别非编码区致病性变异研究获进展
如何解读与复杂疾病有关的遗传变异,尤其是非编码区变异,是疾病遗传学领域的一个巨大挑战。现有的方法在评估非编码区致病性变异方面存在着假阳性率过高、敏感度不够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首次提出一种全新的基于人群等位基因频率谱的监督集成算法(PAFA),以实现对复杂疾病和性状相关的遗传变异进行打分识别及功能性评估。7月11日,该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Priorit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