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俞立等揭示蛋白质乙酰化修饰对细胞自噬调控的分子机制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在线刊登了清华大学生命学院俞立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Function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cetylation in autophagy regulation,”,文章中,作者报道了组蛋白乙酰化酶Esa1以及去乙酰化酶Rpd3通过调节自噬发生关键蛋白Atg3的乙酰化水平,从而实现对自噬过程的动态调控。
Traffic:李巍等溶酶体运输机制和白化病研究中获进展
溶酶体运输是囊泡运输的重要环节,它参与溶酶体及相关细胞器发生、蛋白质等的降解与信号转导活性的调节、细胞分泌等重要细胞功能。已知参与溶酶体运输过程的蛋白质复合体有多种,如AP-3,HOPS,BLOC-1,BLOC-2,BLOC-3,ESCRT等,这些复合体在货物分子的分选和溶酶体运输中发挥精细的分工与协作,形成有条不紊的的分子网络,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Immuni:美阐明朗格汉斯细胞维持免疫自稳的机制
日前,美研究人员在线发表了题为《Human Epidermal Langerhans Cells Maintain Immune Homeostasis in Skin by Activating Skin Resident Regulatory T Cells》研究论文,阐明了朗格汉斯细胞是如何维持皮肤组织的免疫自稳。该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Immunity上。
Autophagy:昆明动物所在自噬参与毒品成瘾研究中取得进展
毒品成瘾是困扰人类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它不仅使成瘾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且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毒品的成瘾性表现为一种难以控制的渴求和依赖行为,呈慢性复发性依赖病程。目前对于毒品成瘾的治疗缺乏完全有效的方式,强制戒断后复吸率很高。因此,研究成瘾的生物学机制对于成瘾的治疗与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线粒体是机体能量工厂,与机体代谢息息相关。线粒体代谢异常与多种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Reddy实验室接到投诉 自美国收回大量辛伐他汀
日前,由于有消费者投诉Reddy实验室的辛伐他汀片剂有发霉、陈腐的味道,所以该实验室自美国收回了60,000瓶剂量为10mg及40mg的辛伐他汀。 辛伐他汀配合节食运动使用,用来减少血液中有害胆固醇(又称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LDL-C)的量。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称,据商业标准报报道:印度制药商的调查指出去年发现了同一污染物的存在,因此该公司不得不召回了25896瓶的药物。
Cell Reports:干扰催乳素与其受体结合加剧癌细胞自噬
在化疗或放疗的压力下,一些癌细胞通过“消耗”一部分自己逃避死亡,使它们能够在治疗下基本保持“睡眠”状态,之后“苏醒”变得更强硬,能抵抗治疗。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研究人员在Cell Reports杂志上发表报告称:干扰一个促癌蛋白及其受体可以把这个耐药机制转变成致命的,失控的“自我吞噬”。
Cancer Cell:特异性抑制自噬治疗肾细胞癌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C)研究人员完成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肾癌细胞的生长依赖于细胞吞噬,细胞吞噬是一个可以从内部提供给肿瘤细胞营养物质的复杂过程。研究人员说自噬在某些情况下可保护接受化疗的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能够在休眠状态、转移状态过程中存活很长一段时间。 在这项新公布的研究数据中,研究人员von Hippel-Lindau肿瘤抑制基因或VHL中确定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自噬调控通路。
Science:线粒体母系遗传或源于细胞“自噬”
线粒体是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的细胞器,其基因只能母系遗传而与细胞的基因组不同。日本研究人员发现,线粒体的这种母系遗传或许源于“自噬”作用,父系的线粒体在受精卵中就被消化掉了。 线粒体主要负责给细胞供应能量。科学家早已认识到,只有母系线粒体的基因才能遗传给后代。根据这一原理,现代人类的共同母系祖先可以追溯到十多万年前的某个非洲女性,即“线粒体夏娃”。
Sci Transl Med:自噬作用是肿瘤生长所必须
来自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的一组研究人员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证实,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作用在肿瘤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日将其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细胞的自噬作用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中起重要作用,自噬作用的2条基本通路是巨噬作用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作用(CMA)。巨噬作用在肿瘤中的作用已经阐明,抑制巨噬作用可诱发肿瘤的发生。
吉林农大研究自复寄生蜂超寄生行为获进展
来自吉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evaluationoftheValueofAutoparasitoidsinBiologicalControl”的文章,系统准确地研究了自复寄生蜂的超寄生行为,对重新认识自复寄生蜂的进化地位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One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