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清华大学肖百龙/李雪明团队首次解析机械力受体PIEZO1在脂环境中的受力展平过程

清华大学肖百龙/李雪明团队首次解析机械力受体PIEZO1在脂膜环境中的受力展平过程。

2022-04-09

Science:中美科学家联袂解析出四虫呼吸链的结构,揭示出真核生物核心代谢的多样性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浙江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作为一种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四膜虫(Tetrahymena)原来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它的呼吸作用---利用氧气产生细胞能量

2022-04-05

ACS Nano:我国科学家开发出基于大蓝闪蝶鳞的导电神经导管

  周围神经损伤往往导致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人工神经引导导管是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潜在替换材料。近日,我国东南大学科研团队在《ACS Nano》杂志发表了题为“Conductive Nerve Guidance Conduits Based on Morpho Butterfly Wings for Periphera

2022-03-04

欧盟CHMP推荐批准Kimmtrak:治疗转移性葡萄黑色素瘤(mUM)!

Kimmtrak是一种新型T细胞受体(TCR)双特异性免疫疗法,由可溶性TCR与抗CD3免疫效应器结构域融合而成。

2022-02-28

激越急性治疗十年重大进展:BXCL501(右美托咪定舌下剂) 3期临床疗效显著!

BXCL501用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相关激越的急性治疗。

2022-02-24

美国FDA批准Kimmtrak(tebentafusp):治疗转移性葡萄黑色素瘤(mUM)!

tebentafusp是一种新型T细胞受体(TCR)双特异性免疫疗法,由可溶性TCR与抗CD3免疫效应器结构域融合而成。

2022-01-27

牛肝菌物种从褐腐到共生的创新进化史研究获进展

 在森林土壤中,木材分解真菌、枯枝落叶分解真菌和外生菌根真菌形成错综复杂的菌丝网络。作为有机物的分解者,腐生真菌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植物的共生伙伴,外生菌根真菌可以将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碳水化合物转移到土壤微生物群落中,供微生物利用。研究腐生真菌和共生真菌在碳源、氮源获取和有机质降解方面的异同,将有助于认识生态系

2021-12-15

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揭示脊髓室管瘤肿瘤微环境和多种细胞的互作网络

 室管膜瘤是发生在儿童和成人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神经上皮恶性肿瘤,常见发生于幕上、颅后窝和脊髓位置。与脑部室管膜瘤多发生于儿童不同,脊髓室管膜瘤多见于成人。手术切除是目前脊髓室管膜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但不是所有病人均具备全切除手术条件。对于不接受辅助放化治疗的次切除患者,肿瘤复发率高达50%-70%。因此,发现新型治疗靶点和治疗策略对于临床室管膜

2021-12-02

细胞外囊泡对真菌生物发育的协调作用

真菌病原体白色念珠菌可以形成生物膜,保护它免受药物和免疫系统的伤害。生物膜细胞释放细胞外囊泡(EVs),促进细胞外基质形成和抗真菌药物耐药性。

2021-11-12

研究人员在中国首次发现混鲎化石

板足鲎(hòu)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类重要的节肢动物,是现代蛛形纲的近亲。因其形似蝎子,故俗称海蝎。板足鲎最早出现于奥陶纪,在志留纪达到多样性的巅峰,之后走向衰落,于二叠纪末全部灭绝。板足鲎以其独特的外形而备受关注,是志留纪(距今约4.3亿年)的“明星动物”。加之其生态多样性高,在海洋、淡水、陆地等生态环境中均占有一席之地,是了解古生代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媒介。

2021-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