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新型丙肝药物如何彻底治疗肝癌?
新型丙肝药物的广泛使用或许不仅会导致血源性疾病病例的减少,还会降低相关肝癌发生率的上升;但这些所谓的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并没有在澳大利亚和海外国家广泛使用,因此我们(笔者)需要通过研究来观察是否这种药物使用的增加和肝癌新发病例的降低直接相关,当然这也是研究人员研究的一个重点。
中山大学发现肝癌治疗新手段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期
广东省是肝癌高发区,肝癌发病率居于恶性肿瘤第三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胆胰科主任、中山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陈敏山教授带领团队,通过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系列研究,找到了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法,该项目也获得了广
夏建川教授:原发性肝癌个体化治疗模式的探讨
3月11日,由生物谷主办的2017“肿瘤免疫+”研讨会:Better Together 在上海粤海酒店继续进行。来自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夏建川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原发性肝癌个体化治疗模式的探讨”的精彩报告。
第一三共/ArQule所研发MET抑制剂tivantinib原发性肝癌III期临床试验折戟
近日,第一三共/ArQule发表临床试验数据,表明其MET抑制剂tivantinib在原发性肝癌III期临床试验中未能达到主要终点,患者因此无法从中受益。
肝癌重磅消息!卫材新型靶向抗癌药Lenvima一线治疗肝细胞癌III期临床获得成功
目前,拜耳的多吉美(Nexavar)是唯一一种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系统疗法。Lenvima在III期临床中疗效媲美多吉美,标志着该领域的一个重大进步。
PNAS:利用循环肿瘤细胞提高对肝癌的诊断和监测
利用一种高级PCR技术分析循环肿瘤细胞或可大大提高对早期阶段癌症的诊断能力。在这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NAS上的文章中,来自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详细描述了如何将他们开发的CTC-iChip技术与基于RNA的数字PCR技术结合在一起提高对肝细胞癌(HCC)病人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
JCI:华人女科学家揭示影响肝癌发生的重要信号网络
近日,来自美国哈佛牙医学院的华人科学家Yingzi Yang带领研究团队对影响肝脏肿瘤发生的信号途径网络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包括Hippo, Wnt/b-catenin和Notch等多条信号途径在内的信号网络能够通过相互作用影响肝癌的发育。该研究为肝癌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信息。
肝癌福音!美国FDA授予拜耳靶向抗癌药Stivarga优先审查资格,二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
Stivarga是一种口服多激酶抑制剂,能够显著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该药可阻断促血管生成激酶,以及肿瘤微环境中的多种激酶。
高大明教授:代谢酶PGK1乙酰化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肿瘤发生
12月16日,由生物谷主办的2016肿瘤代谢与营养研讨会:能量的管理与平衡隆重召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高大明研究员为我们带来了主题是《Acetylation dependent regulation of PGK1: Function
Cell Rep:缺失两种关键酶类或可诱发肝癌的发生
约束细胞生长的酶类的缺失往往会诱发某些癌症,而反过来讲,增强细胞生长的酶类如果过度激活也会诱发某些癌症产生,然而抑制活性过度酶类的药物往往并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来抵御肝癌;近日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