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新研究称鸟类“印记行为”与甲状腺激素有关

刚出生的雏鸟会将首次看到的移动物体视为“父母”,这就是鸟类的“印记行为”。日本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鸟类脑内的甲状腺激素对这一现象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 “印记行为”是通过直接印象进行的学习行为,只限于鸟类出生后很短时间内,错过了这段时间,这种学习能力就会丧失。

2012-11-18

芮国忠:创新应以市场为导向

新药创制和成果转化一直以来都是医药产业的生命力源泉。此次,生物谷邀请到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杂志主编芮国忠博士,与大家畅谈其在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评估方面的经验以及我国新药研发产业发展情况。 生物谷:您这几年一直在做新药技术转化及项目评估的工作,当初您为什么想要做这样一个工作? 芮国忠:新药成果转化是在我们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创新是一个产业生命力的表现。

2013-03-04

PNAS:癌症起源的新线索

不同类型肿瘤的产生依赖于DNA损伤效应、细胞周期关键点以及凋亡的特定蛋白质的突变。(Credit: Image courtesy of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Biomedicine-IRB) 近日,来自巴塞罗那生物医药研究所(IRBB)和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MSKCC)的研究者揭示了癌症起源新的研究信息,这项研究刊登在了国际著名杂志PNAS上。

2012-11-18

JAMA:比较电话施予的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研究

芝加哥–据6月6日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项研究披露,那些接受通过电话施予的认知行为疗法(T-CBT)的罹患严重抑郁症的患者与那些接受面对面CBT的患者相比有着较低的中断治疗的发生率,且在治疗结束时,电话施予的治疗就症状的改善而言不比面对面的治疗差;然而,在6个月随访的时候,那些接受面对面CBT的患者要比那些接受电话施予的CBT的患者的抑郁程度要低。

2012-11-18

PLoS Pathog:首次揭示鼠弓形虫进入大脑并影响个体行为的分子机理

2012年12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12月6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的一篇研究报告首次揭示了,寄生虫-鼠弓形虫如何进入到人类大脑中来影响宿主的行为表达,这项研究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和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者开展。 鼠弓形虫可以引发弓形体病,这种寄生虫比较常见,其可以感染全球30%至50%的人群,同样也可以感染动物,如家猫。

2012-12-10

mBio:揭示莱姆病研究新线索

2012年12月6日 讯 /生物谷BIOON/ --刊登在12月4日的国际杂志mBio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大学的研究者揭示了,引发莱姆病相关细菌的一些线索,旨在帮助研究者开发出新型的降低感染的技术。这项研究中,研究者揭示了白足鼠(伯氏疏螺旋体的宿主)的免疫系统对于不同细菌菌株可以产生不同的免疫反应,这或许帮助研究者开发抵御感染的新方法。

2012-12-07

JBC:研究发现HCV损害肝脏的线索

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进入肝细胞的触发机制——该机制揭示这种严重的和可能致命的病毒怎样开始损害肝脏。该研究结果,发表在生物化学杂志,这项研究可以给科学家指明今后病毒治疗的发展方向。 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早期阶段,研究人员发现,该病毒结合到肝细胞表面的受体上,激活PI3K和AKT,这两种蛋白质控制细胞生长和代谢,使得HCV进入肝细胞。

2012-12-19

Science:揭示动物机体微生物群落和其行为的内在关联

2012年10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于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揭示了动物机体微生物群落和动物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这项研究由佐治亚大学的研究者进行。研究者表示动物的行为在其机体微生物群落的建立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旦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组)建立,那么微生物组就会在很多方面反过来影响动物的行为,这也就是这篇文章重点关注的。

2012-10-13

:神经递质转换及其行为结果

在发育过程中,突触活动已被证明能够重新指定神经递质表达,但在成熟的大脑,神经递质的身份被认为是固定的。Dulcis等人完成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感官刺激能够在成年小鼠大脑中接入神经递质表达,这将会影响行为。

2013-07-12

PLoS ONE:人的饮食行为受共餐伙伴影响

与他人共餐时,你很有可能会模仿对方的行为并实时采取,而非以你自己的节奏吃东西,根据2月2日发表于PLoS ONE上的一项研究。 这种行为被发现在互动的起始阶段而非结束阶段更加显著。由荷兰Radboud大学的Roel Hermans领导的一项研究为先前确立的一个现象提供了见解,即人们所吃食物的总量与共餐伴侣的食物摄入量相关。

201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