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ochondrion:电离辐射会使线粒体DNA构象变化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辐射生物医学研究组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电离辐射能够引起显著的线粒体DNA超螺旋构象变化,这对进一步研究电离辐射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具有指导意义。 线粒体DNA是人体细胞中唯一的核外遗传物质,线粒体DNA构象的变化可能通过影响线粒体功能而导致细胞命运的改变。
PNAS:科学创造力随年龄变化
爱因斯坦曾说:“在30岁之前没有对科学做出他的最大贡献的人将永远也不会有这种贡献。” 但是一项研究发现,年轻、有才华的科学家做出关键的突破贡献的典型形象可能不再是那么一回事。 Benjamin Jones 和Bruce Weinberg对1875年到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医学奖的获得者进行了一次历史和传记的分析。
中国沙漠:土地覆被变化与管理对土壤动物群落演变的耦合效应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系统管理被认为是人类活动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地上/地下生态过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两个因素。目前,针对中国西北干旱区荒漠绿洲生态系统,关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地管理措施对土壤动物群落演变过程及其多样性形成的耦合影响与调控机制的综合性研究甚少。
PNAS:改变化疗药物形状能够更有效的针对癌细胞
2013年2月28日讯 /生物谷BIOON/--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工程学家Santa Barbara发现将化疗药物纳米结构从球形改变为棒状,会使其传送抗癌药物到乳腺癌细胞效率提高一万倍。 研究人员称该发现对提高抗癌效率和减小副作用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的PNAS上。
气候变化或将导致伊比利山猫灭绝
科学家在《自然—气候变化》上撰文称,在今后50年内,野生伊比利山猫将因为预计的气候变化而数量急剧下降并可能灭绝。该研究认为,目前的野生保护手段只是在推迟生物灭绝而已,应该采用一个能在避免物种灭绝时将气候变化的影响考虑在内的措施项目。 伊比利山猫(Lynx pardinus)是一种生活在欧洲南部地区的动物,“多亏”人类对其主要食物来源——兔子的过度狩猎,伊比利山猫的数量急剧减少。
PNAS:气候变化对西尼罗河病毒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气候变对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的影响很可能对传播西尼罗河病毒(WNV)的蚊子产生广泛的影响,这提示控制这种病毒的公共卫生举措需要采取地方性的而非全球性的视角。Cory Morin 和Andrew C. Comrie使用一个气候驱动的蚊子种群模型模拟了美国南部一种已知能够传播西尼罗河病毒(WNV)的蚊子的丰富程度。
Hypertension: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致孕妇高血压
凝血恶烷合酶(Credit: Image courtesy of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近日,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变化在子癫前期的怀孕妇女中可以促使高血压以及增加血块成型的敏感性。这项研究发现可以为临床上治疗孕妇高血压以及血块成型敏感性提供一些治疗线索,血块形成敏感可以阻塞血流进而导致孕妇各项内脏器官衰竭。
PNAS:夏季温差变化或可提高老人死亡率
日前,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者报告说,夏季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如果显著拉大,有可能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报告指出,研究人员利用美国“医疗保健”系统在1985年至2006年间收集的数据,追踪研究约370万名65岁以上慢性病患者的长期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