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Collins团队开发用于生物学研究的超高速人工智能系统,已开源代码
过去几十年,生物数据集的规模与复杂性大幅增长,利用机器学习为潜在生物过程构建信息与预测模型能够加速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应用的进展。
赖良学/邹庆剑团队再发文,开发新型安全高效的单碱基编辑系统
近十年来,以 CRISPR 系统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迅猛发展,在包括农业、畜牧业和生物医药等各个领域的基础科研和应用中不断涌现出耀眼成果。
科学家从系统生物学角度揭示引起脊柱裂的关键途径
脊柱裂(Spina bifida, SB)是由胚胎发育中神经管闭合失败所致的一种结构性出生缺陷,约70%的SB病例由遗传因素所致。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是复杂遗传病基因定位的常用手段。然而,由于SB的相对罕见性、遗传异质性、外显不全和环境影响,导致通过GWAS识别SB风险基因变异存在诸多挑战
水生植物泽泻科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获进展
泽泻科(Alismataceae)为古老的单子叶水生植物类群,包含17个属约100个物种。该科植物在世界广泛分布,因其复杂的进化历史、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等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植物进化生物学家及生态学家的关注。然而,由于该科植物形态复杂多变以及先前研究所采用的分子标记和样本采集的局限性,该科属间及属内系统发育关系及其进化历史等未能得到
大戟属质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大戟属(Euphorbia)隶属于大戟科,为植物界最大的属之一,包含约2000种,生境类型多样。大戟属的形态特征高度趋同(非同源相似),是系统分类研究最困难的类群之一。1753年植物学家林奈建立该属以来,大戟属的“拆分”或“合并”处于争论中。近些年,分子系统学研究支持“合并”,即广义的大戟属,包含四个亚属:乳浆大戟亚属(subg. Esula)、
水龙骨科植物系统学研究获进展
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是蕨类植物第二大科,也是蕨类植物中最进化的类群。该科多为附生植物,全世界有1600余种,在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形成2个分布中心。20世纪40年代,植物学家秦仁昌首次重新界定水龙骨科,该科的范围和科下分类发生了变动,亚科和属的概念难以统一。水龙骨科植物起源时间较晚并伴随着快速辐射分化,不同分支具有明显的进化速率异质性,由于少
科学认识人群新冠病毒抗体流行率——全国新冠肺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问答
近期,中国疾控中心组织完成全国新冠肺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此次调查旨在了解新冠肺炎不同流行水平地区普通人群新冠病毒感染情况,加深对新冠肺炎感染特征的科学认识,评估我国疫情防控效果。调查涵盖三类地区,包括武汉市、湖北武汉之外市州、以及湖北之外六个省份(北京、辽宁、上海、江苏、广东和四川),采用抽样调查设计选取社区人群3.4万余人,通过检测调查对象的血清新冠
张锋等团队开发新技术,为系统性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
人类遗传学研究发现了成千上万个基因座的遗传变异与复杂的人类疾病之间的关联。特别是,对基于三重基因的全外显子测序(WES)的分析表明,存在大量的从头丧失功能的变异,这些变异导致了神经发育病理的风险,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和神经发育延迟(ASD / ND) 。与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确定的常见变体相比,此类从头风险变体通常具有较大的效应量,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