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新型红细胞“搭便车”技术或能将药物精准运送至疾病患处
2018年8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药物运输技术,其能利用红细胞来运输纳米药物载体(RBC-hitchhiking,红细胞搭便车技术),利用动物模型研究后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技术能明显增加运送至选定器官的药物浓度,相关研究或你能帮助改善治疗
精准医疗为阿兹海默症患者带来希望
2018年8月1日 讯 /生物谷BIOON/ --美国境内有570万人患有阿兹海默症,而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针对这种疾病的治疗以及预防方法。不过,精准医疗或许能够为治疗阿兹海默症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最近,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们发现两种实验性的药物:“BAN2401”以及“Anavex2-73”,或许具有治疗上述疾病的效果。在关于BAN2401的临床试验中,研究者们招募了856名早期阿兹海默症患者。结果表
科学家如何有效精准狙杀癌细胞?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多篇研究报道,来共同解析近年来科学家们如何利用多种方法/策略来杀灭癌细胞?分享给大家!【1】Cell Rep:阻断细胞“触须”样结构或能让癌症药物重新发挥杀灭癌细胞的功能doi:10.1016/j.celrep.2018.05.016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癌症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通过靶向作用细胞表面触须样的结构,开发了一种能促
数字病理+人工智能,推动精准诊断新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与智慧医学成为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其中,医疗影像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正在发生。而病理向来是医疗领域的“金标准”,病理诊断是对疾病下最终判断的环节。人工智能与病理结合能擦出怎样的火花?在日前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三次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中国病理年会上,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步宏指出:“大力发展数字病理是本届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的工作重点之一。在
新方法使乳腺癌诊断更精准
2018年7月18日讯 /生物谷BIOON /——一项发表在《Molecular Oncology》上的新研究表明对乳腺癌常规检测剩下的组织进行蛋白质和RNA检测可能会使检测结果更准确。通过使用细针抽吸25名乳腺癌病人和33名良性肿瘤病人的组织样品,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蛋白质和RNA分析竟然可以完全将所有恶性肿瘤病人和良性病人区分开。这项研究表明除了提供结论性诊断信息之外,通过微创技术对乳腺癌进行分型
智因东方推出遗传病精准诊断“模块化”外包服务体系
火热的2018世界杯足球赛已胜利闭幕,假如把遗传病精准诊断过程比喻为一场足球赛,那么:1) 完成基因测序就相当于是守门员开球;2) 对基因和表型数据进行临床级致病性分析注释,则好比是把球带到了前场禁区;3)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人工解读分析直至报告出具,则是最后的临门一脚。如果能有一家专业机构,将上述各个环节提供模块化外包服务,则可为大多数医疗机构(医院或第三方医学检验所)开
会前通知|2018国际妇儿精准医疗大会——关注妇儿精准健康,用爱迎接未来
2018国际妇儿精准医疗大会将于7月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4大专题学术会议全覆盖、3位中美院士领衔、数十位中美权威专家讲解所组成的妇儿精准医疗学术盛筵即将开幕。这一场符合时代需求的妇儿专题大会,将聚焦于妇儿精准医疗、个性化用药、基因组、微生物组、感染性疾病等领域内的前沿技术与临床应用,致力于传递、分享妇儿精准健康管理的最新研究与进展,共建全球顶尖妇儿精准健康管理服务平台。近年来,我国卫健委先
纽约时报深度长文:我们的癌症精准医学观念太狭隘了吗?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癌症基因层面的本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带来新的癌症疗法?最近,《众病之王:癌症传》的作者悉达多?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博士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名为“The Search for Cancer Treatment Beyond Mutant-Hunting”的文章,向读者们分享了他关于癌症的最新思考,把基因突变和测序在癌
Nat Genet:科学家开发肿瘤精准医疗新方法,可以一对一精准给药
2018年6月24日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系统生物学系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新的精准肿瘤学网络,用于系统地确定靶向单个患者的肿瘤依赖性的药物的优先顺序,可以找到最适合治疗的某个病人的某些药物,相关研究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题为“A precision oncology approach to the pharmacological targe
如何更精准预知疾病信号?看这里!!!
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康复管理过程中,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灵敏度至关重要。很多生物标志物在人体内的含量和浓度极低,传统检测技术往往无法准确地捕捉到这些人体的生理病理信号,无法提供临床所需的检测灵敏度,因此造成疾病信息收集不完整,进而产生可能的诊断误差,影响治疗。在此背景下,发展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生物诊断新技术,在细胞和分子层面全面准确地捕捉生命体内与疾病相关的异常变化,将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