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Cyclic IMS质谱检测仪诞生,人类生物将以分子形状被分析
一项数据入围全球1%Assignment Group Work Presentation,这三款固定搭配几乎构成了平日里紧张繁忙的学业生活的全部。在这其中,论文是必不可少的。那些浸泡在图书馆里通宵彻夜赶DDL,查文献,“肝”论文的时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又爱又恨”,但的确又难以忘怀。抛开动辄几千甚至上万的论文字数,找到合适的Ref
研究开发单细胞空间转录组数据分析可视化平台
单细胞测序技术是一种在单细胞水平上对基因组、转录组、表观组等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的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能够在组学水平揭示细胞间的异质性。单细胞水平细胞谱系追踪技术位居2018年Science 杂志评选的十大科学突破之首。常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丢失了细胞在原组织中至关重要的空间位置信息,而单细胞空间转录组技术在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同时保留并记录了细胞的空间位置信息。空间转录组技术能够揭示细胞间的相
分子尺度分辨率干涉定位显微镜问世
光学显微镜自1590年由荷兰詹森父子创制伊始,即成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进入21世纪,借助荧光分子,科学家将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由约一半光波波长(250 nm)拓展至几十纳米,并兴起了超高分辨荧光成像技术,用于“看到”精细的亚细胞结构和生物大分子定位,相关工作荣膺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9月9日,Nature Methods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
纳米孔测序实现对人体肠道微生物组中抗性决定因子和移动元件的高分辨率分析
微生物组学的研究——即给定样本中所有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的研究最近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而这主要是因为人们认识到我们身体和环境的微生物的组成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深层影响。肠道微生物是人体代谢的重要参与者,拥有丰富的微生物群落,数万亿的细菌同时存在,并通过饮食和偶尔的抗生素选择,创造了一个抗生素抗性基因很容易在细菌物种之间转移的动态环境。随着多重耐药性生物体的普遍存在,其中许多生物体在质粒上携带
我国科学家拓展冷冻电镜解析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分辨极限
冷冻电镜(cryo-EM)单颗粒分析技术已经成为结构生物学众多结构解析方法中异军突起的一支,在膜蛋白的结构解析中更是发挥着与日俱增的作用。目前的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已经能较容易地将分子量大于300千道尔顿且生化性质稳定的蛋白质解析至近原子分辨率(约3 埃水平)。但由于小分子量蛋白质(一般为小于200千道尔顿)颗粒在冷冻样品中衬度不足等原因,小分子量蛋白质的高分辨解析工作对目前的技术手段而
分子诊断产业试剂盒全产品分析
1. 产业发展情况近年来,分子诊断在遗传性疾病的预防、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断和预防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公开资料显示,全球分子诊断市场有望从2016年的65.4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101.2亿美元,预计增速高于体外诊断整体增速。未来五年,全球的分子诊断市场将快速增长。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是推动分子诊断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
:核酸适体/纳米金生物传感器用于外泌体表面蛋白分子图谱分析
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膜被小泡,用于细胞间交流,因其含有与母细胞相关的蛋白及遗传物质,近年来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式肿瘤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外泌体用于肿瘤诊断常需要分析其表面蛋白类型,但由于缺乏准确可行且易操作的分析方法,使得目前在分析不同外泌体表面蛋白质的微小差别上仍面临挑战。现有的质谱、免疫分析法、纳米等离子体传感等蛋白分析方法在快速筛选外泌体蛋白上都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因
Cell Systems:大数据分析或能鉴别出指示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的特殊脂质分子
2018年6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两篇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System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进行大数据分析鉴别出了特殊的脂质或能作为机体健康和疾病的标记。尽管脂质非常重要,但从传统角度上来讲其是科学家们最难进行研究的生物分子,因为脂质分子结构具有一定的多样性,通过已经定义好的标准结构和指导DNA、RNA和蛋白质的简单规则似乎并不能确定脂
2018年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分析:分子诊断是医学诊断的发展趋势
独立医学实验室(ICL):又称第三方检验,是独立于医疗机构之外独立提供医学检验服务的公司。其核心是规模经济,即通过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获取成本优势、质量优势、技术优势,从而达到多方的共赢,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它的出现不仅解决中小型医疗机构检验外包的问题,同时也为大医院解决因社会需要而不得不开展亏损检验项目的难题,现已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1年,广州金域检
分子诊断产业链深度分析:上游“难”,中游“挤”,下游“晚”
背景:国内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在2011 年以后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增速,在2014 年达到306 亿元人民币。全球IVD 市场规模约为全部药品规模的5~6%,但在中国此比例为1~1.5%左右。中国体外诊断产品人均年使用量仅为2.75 美元,而发达国家人均使用量达到25~30 美元。综上,可以说,中国IVD 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前期阶段。据《中国医药健康蓝皮书》预测,2019年我国IVD市场规模将达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