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科研团队确认治疗急性肾损伤新靶点
急性肾脏损伤是一种常见病,所有的急性肾脏损伤患者中约有30%的患者有基础肾脏疾病,47.5%发病于脓毒症休克后,34.3%发病于大手术后,26.9%发病于心源性休克后,25.6%继发于低血容量后,19%继发于药物性肾脏损伤。山东大学的科研团队日前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证实Gpr97基因在肾病损伤中的作用。专家认为,这为今后治疗急性肾损伤,提供了新的基因靶点。这支科研团队由山东大
山东大学科研团队确认治疗急性肾损伤新靶点
山东大学的科研团队日前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证实 Gpr97 基因在肾病损伤中的作用。专家认为,这为今后治疗急性肾损伤,提供了新的基因靶点。这支科研团队由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易凡领衔。团队题为《Gpr97 通过调控 Sema3A 信号通路加重急性肾损伤》的论文,已在线发表于《美国肾脏病学会杂志》。在小鼠实验中,科研团队发现敲除 Gpr97 基因后,可明显降低小鼠急性肾损伤的血
Circulation Research:科研人员发表心内膜细胞命运可塑性综述文章
3月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以Endocardial Cell Plasticity in Cardiac Development, Diseases and Regeneration为题的综述文章,发表在Circulation Research上。该文章系统阐述了心内膜细胞在心脏发育过程中以及再生、病理状态下的多能性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心内
医疗设备行业2018年趋势分析及热点解读
自2016年中国CFDA法规进行了调整后,整体医疗监管体系变得愈加严格,那么同样情况是否也体现在FDA与CE认证方面,在2018年是否会有相应的新动作出现?法规规范的调整是为了实现更好的风险控制,CFDA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要求的提升、MDR要求更细致的技术文档筛查都体现了这一点。在欧洲未来三年内,MDR 将完全取代MDD。基于产品安全性评估的关注提升,标准上升后的新要求将集中于临床评估
科研人员研制出多孔碳酸钙为载体的纳米缓释农药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正岩课题组,研制出一种以多孔碳酸钙为载体的纳米缓释农药,可显着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药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已被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接收发表。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其中农药对防御
总局关于发布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的通告
为加强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工作的监督和指导,进一步提高注册审查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现予发布。特此通告。附件: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附件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是对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的一般要求,注册申请人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注册申
科学家成功开发出可破译人类基因组密码的便携式设备!
2018年2月2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诺丁汉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比手机还要小的便携式设备,这种设备能用来测定最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序列,相关研究或有望未来帮助家庭医生在常规检查和血液检查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扫描检测。图片来源:www.phys.org研究者Matthew Loose表
华大智造携手罗湖医院(集团)发布远程超声诊断科研及应用合作
2018年1月24日,深圳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大智造”)与罗湖医院(集团)联合举办“远程超声诊断科研及应用合作”发布会,此次合作进一步完善了罗湖医院(集团)的远程医疗配套设施,推进医疗资源向社区延伸发展,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快形成稳定、规范的分级诊疗格局。罗湖医院(集团)孙喜琢院长和华大智造副总裁刘健为活动致辞,孙院长指出“超声诊断是医学诊断重要手段之一,它的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与专家
盘点近期华人研究者科研进展
2018年1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中国科学家以及华人学者近期的研究成果,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1. Cell Rep:华人学者发现治疗髓系白血病的潜在新药DOI: http://dx.doi.org/10.1016/j.celrep.2017.12.055本文亮点:NF-kB诱导激酶(NIK)的稳定表达能够抑制MLL-AF9诱导的急性髓系白血病NIK通过NF-
中国科研人员“组装”基因 使水稻高产又好吃
记者18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科研人员通过8年攻关,将水稻中的高产和优质基因筛出,重新“组装”改良水稻品种,破解了水稻“高产不好吃、好吃不高产”的难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刘斌美副研究员介绍,品种是影响稻米口感最关键的内因,生长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栽培技术等是外因,二者相互结合才能生产出好吃的大米。他说,目前中国大米高端市场基本被国外品牌所占据,如日本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