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华大智造远程超声机器人亮相进博会,携手罗氏等企业成立癌症“三早”生态圈战略联盟

2021年11月6日,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华大智造云影与罗氏、瀚维智能医疗、善诊正式达成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早的生态圈战略联盟。多方携手打造线上线下的整合体系,共同推进癌症防治,增加肿瘤诊疗资源,提高诊疗资源的可及性和均衡性,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携手共建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生态圈远程超声智慧医疗助力癌症“早诊

2021-11-08

科研人员成功解析农药啶菌噁唑的环境降解产物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应用风险控制创新团队提出了一种农药环境降解产物三步鉴定新方法,成功应用解析了我国创制农药啶菌恶唑的环境降解产物。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危险材料学报(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据徐军研究员介绍,通常农药进入环境后,受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发生降解,可能失去或降

2021-10-30

ACS NANO:纳米机器人用于肿瘤细胞局部治疗

  很多科幻电影里都有将微型机器人植入人体,对人体进行控制或者改造的情节。如今,这种在科幻电影里才能出现的场景已经不是天方夜谭!《ACS NANO》最新刊登了来自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Environmentally AdaptiveShape-MorphingMicrorobots for Localized Ca

2021-10-26

科研人员建立靶向RNA的病原检测新方法

  病原感染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问题,对临床诊断和治疗造成负担。临床上,传统的病原鉴定主要以培养和生化检测为基础,但随着下一代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宏基因组测序(mNGS)提高了病原检测的效率,并有助于识别难以培养的病原微生物;测序识别抗生素抗性微生物也为改善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然而,mNGS在临床应用方面仍面临障碍,尤其是当检验样品总量少、样

2021-10-27

科研人员提出相分离调控线粒体基因组空间秩序的模型

  《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以长文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兴国研究组题为Phase separation drives the self-assembly of mitochondrial nucleoi

2021-10-30

科研人员提出烷烃代谢古菌起源与演化的新证据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深部生命国际研究中心在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研究论文“A methylotrophic origin of methanogenesis and early divergence of anaerobic multi-carbon alkane metabolism”。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2021-10-27

科研人员发展出高血压预警新方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发展出一种“基于简易风险因素的高血压风险评估方法”,通过易于获得的生活方式信息和人体测量学信息,准确评估个体的高血压患病风险,具有低成本、易操作、易普及的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建设的多个示范应用基地。该方法可早期识别高血压高风险人群,实现有限预防资源的高度聚

2021-10-22

做有价值的科研——走近王年爽,新冠疫苗背后的中国科学家

   王年爽博士,结构生物学专家,抗击新冠一线科研工作者。1986年生于山东,2009年于中国海洋大学保送至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王新泉教授。2014年进入“结构指导的疫苗设计”开拓者Jason McLellan教授实验室从事冠状病毒研究工作。疫情发生后,王年爽设计的S-2P被应用在多种新冠疫苗中。王年爽很小的时

2021-10-29

术锐与美敦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国产手术机器人或将迎来跨越式发展

手术机器人作为外科手术医生的辅助设备,具有定位精确、动作精细、避免疲劳的优点。自从2000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获批以后,机器人手术真正走向商业化。

2021-10-25

科研人员研发出磁共振脑影像一键式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平台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有关认知、情绪、发展和脑功能障碍的脑科学研究中。然而,传统的基于三维体空间的磁共振分析方法可能导致部分容积效应,即一个三维的脑区可能同时包含来自灰质、白质,甚至脑脊液的信号。研究发现人类脑功能是以大脑皮层表面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因此

202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