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揭示一亿年前昆虫的拟态行为
自然界中,动物可以演化出纷繁复杂的生存策略,如各类常见的拟态和伪装行为。这些神奇的“伪装术”,可以帮助动物躲避天敌,还可以使捕食者更好地隐藏自己以便高效捕捉猎物。作为多样性最高的生物,昆虫能演化出不同的形态结构来实现这种生存策略,比较常见的是拟态植物和覆物伪装。昆虫拟态植物是指昆虫模拟其生活环境中的植物以达到伪装的效果,如竹节虫拟态树
科研人员制备出纳米级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中心研究员王俊峰和福州大学教授张腾合作,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制备出纳米级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nano-HCA@BG),该生物玻璃不仅大大降低了硼酸盐生物玻璃的生物毒性,提高了玻璃的生物兼容性,并且显着促进了硼酸盐生物玻璃对皮肤修复的效果,有望成为下一代皮肤伤口修复敷料。相关成果发
研究人员从鲇与大口鲇杂交子一代的基因组中成功组装高质量的双亲基因组
近日,珠江水产研究所珠江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创新团队在杂交子一代基因组相关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论文“Sequencing an F1 hybrid ofSilurus asotusandS. meridionalisenabled the assembly of high-quality parental genom
法国科研团队致力于预测气候变化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部分浮游生物具游动能力,但其游动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来得缓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灵活游动。来自索邦大学、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和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团队,通过宏基因组测序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相结合的方式,分析Tara O
研究人员揭示氮输入背景下碳限制对土壤微生物活性调控的新机制
氮素增加条件下,土壤酸化和碳限制是微生物活性降低的重要因素。然而,二者对微生物活性降低的相对重要性及相关机制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韩兴国团队与合作者利用典型草原长期氮添加实验平台,结合添加葡萄糖和石灰的土壤培养实验,通过对微生物生物量和呼吸的分析,对比研究了微生物对土壤可利用性碳和pH变化的响应。研究发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呼吸仅在
研究人员发展出木质素催化转化制备苄胺的新路线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员李昌志、中科院院士张涛团队发展出一步法将木质素中含量最丰富的β-O-4结构片段选择性胺化解聚生成苄胺的新策略,并打通了从真实木质素原料到苄胺的制备路线。木质素是植物类生物质的主要成分,由苯丙单元通过C-O或C-C键连接构成,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可再生芳香类化合物资源之
Neuroscience Bulletin:研究人员构建具备帕金森核心表型的基因编辑成年猕猴模型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主要影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约2-3%。PD因较高的发病率、早期诊断困难及治疗效果不佳等问题影响国民健康,给患者家庭与社会保障带来负担。目前,P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表型清楚。PD的核心症状为运动迟缓,伴随静止性震颤、肌强直与姿势异常等临床表现;其典型病理特征包括中脑黑质致密区多巴胺能神
研究人员提出载体氧缺陷介导的生物质直接甲烷化新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能源化学品研究组研究员王峰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特聘研究员王敏团队合作,发展出一种载体氧缺陷介导的生物质直接甲烷化新方法,实现了包括木质纤维素在内的生物质资源在温和条件下(<200℃)的高选择性转化制甲烷,为生物质资源的利用开拓了新路径。甲烷作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重要的燃料和化工原料。将废弃的生物质资源转化为甲烷十分
研究人员发现NCAPH影响非小细胞肺癌进展的新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勇彬课题组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段勇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miR-133b targets NCAPH to promote β-catenin degradation and reduce cancer
意大利研究人员:血液样本重测显示新冠病毒可能早已在意传播
意大利和荷兰的两个实验室对少量在新冠疫情暴发前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了重新检测,发现了通常在新冠病毒感染者体内出现的抗体。意大利米兰国家肿瘤研究所科学主管乔瓦尼·阿波洛内认为,这个结果说明在意大利,新冠病毒“很有可能”早在公认的时间点之前,就已经在“一定限度内”传播了。阿波洛内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或将有助于解释为何意大利在2020年年初遭到了新冠疫情的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