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沼渣生物炭调控土壤有机碳结构变化的微生物驱动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栽培与调制创新团队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研究揭示了沼渣生物炭调控农田土壤有机碳结构变化的微生物驱动机制,对土壤碳库增加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全球变化生物学生物能源(Global Change Biology Bioenergy)》上。据郑学博副研究员介绍,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陆地表层系统中最大的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多功能生物纳米结构用于癌症治疗
纳米结构在应对癌症等具有复杂病理环境和高度异质性的疾病方面日益显示出独特优势。基于生物分子的纳米结构具有多种天然的生物功能,其独特的生物相容性、超分子属性、靶向性、响应性和可编程性等特征为智能纳米药物的精准构筑提供了新机遇,近年来在癌症治疗领域备受瞩目。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聂广军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生物分子指导的功能纳米材料的设计和自组
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可消除猪尿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离子束中心研究员吴正岩课题组与东华大学教授蔡冬清合作,在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中取得进展,为消除猪尿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上。近年来,为提高猪的抗病性、促进生长,猪饲料中需
单原子纳米酶理性设计研究获进展
Nature Catalysis发表了题为Matching the kinetics of native enzymes with a single-atom iron nanozyme的研究文章。该研究设计了一种以FeN3P为中心的单原子纳米酶(FeN3P-SAzyme),通过磷和氮的精确配位来控制单原子铁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表现出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重磅综述: 纳米粒靶向治疗衰竭心脏纤维化
2021年5月21日讯/生物谷BIOON/---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杂志发表了题为"Targeting fibrosis in the failing heart with nanoparticles"的综述。在这篇综述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心肌纤维化的发生机制,以描述纳米颗粒被动和主动靶向急性和慢性心肌纤维化的病理生理
“纳米疫苗”竟可预防所有冠状病毒感染?
2020-2021年终归不凡,人们已经和新冠病毒苦苦奋战15个月之久。除了中国疫情控制相对良好外,海外正出现第四波上行爆发,最令人揪心的第二人口大国的印度,疫情持续失控,如海啸般来势汹汹,愈演愈烈。截止5月10日早上十点,印度现有确诊病例3750998例。当地时间5月9日,印度新增确诊病例403738例,单日新增连续4天保持在40万例以上。印度目前已有24万
研究发现可单独介导硫化镉纳米颗粒形成的深海微生物酶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了题为Threonine dehydratase enhances bacterial cadmium resistance via driving cysteine desulfuration and biomineralization of cadmium sulfide nan
研究发现氮富集促进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固存新机制
大气氮(N)沉降显着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土壤团聚体在土壤结构稳定和土壤有机碳碳固持中起重要作用。尽管对N素富集影响植物非根际土壤碳动态变化的研究较多,但土壤团聚体对N素富集的响应及其对有机碳固存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侯恩庆在研究员旷远文的指导下,联合南京大学科研人员,分析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76个N添加实验数据,评估了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纳米药物的传递系统、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以及在膀胱癌中进展
2021年5月11日讯/生物谷BIOON/---印度巴努本·纳纳瓦蒂药学院在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linical therapies and nano drug delivery systems for urinarybladdercancer”的综述文章。膀胱癌的临床治疗及纳米给药系统。这一综述总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发表了基于DNA六面体纳米结构实现循环肿瘤DNA同时检测的研究成果
近期,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周楠迪教授团队在利用DNA自组装技术构建肿瘤标志物生物传感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An ultrasensitive biosensor for dual-specific DNA based on deposition of polyaniline on a self-assembled multi-functional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