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排碳:不只是平衡
在西班牙的沙漠里,绿色的污泥在纵横交错的管道里安静地冒着泡。它吸收着荒漠的阳光,吞噬着附近工厂排放的CO2,迅速地成长着。每天,工人们刮掉一些污泥,将他们带走转化为石油。照这样看,人们在一天内做着地质学上要4亿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确实,这不是什么普通的石油。它属于一类神奇的“负碳”燃料,能把碳从大气中抽出并一劳永逸地封锁起来。
JACS:基于石墨烯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统能够提高光能利用效率
人工光合作用系统将太阳光转化为化学能量,能够潜在地产生可更新的非污染性的燃料和用途广泛的化学物。但是开发一种有效的光能到燃料转变的过程一直遭受挑战。尽管研究人员已证实人工光合作用系统是可行的,但是要获得高的效率一直比较困难。在一项新研究中,来自韩国化学技术研究所和梨花女子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证实石墨烯(graphene)可能用作一种有效的光催化剂来改善人工光合作用系统的效率。
BJC:花生四烯酸诱导前列腺癌骨髓转移
近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发现花生四烯酸(AA)可诱导前列腺癌细胞进入骨髓,这一新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服用他汀类药物(常用的降胆固醇药物),在某些情况下可减慢这种疾病的进展。
Adv Mater:基于荧光碳点的诊断治疗纳米药物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孙再成研究小组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谢志刚和景遐斌课题组合作开发了基于荧光碳点的诊断治疗纳米药物,为实现个性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AMB:吴中柳等新型烯醇还原酶的酶学表征研究获进展
烯烃不对称还原是制备有机合成砌块和医药中间体——手性烷烃化合物的重要策略之一。在该领域中,生物催化剂因其优秀的化学、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及广泛的底物谱而越来越受到化学家们的青睐。但目前烯醇还原酶的发掘和利用工作还远远不够。进一步发掘和利用新酶,同时发展异源表达的重组烯醇还原酶在不对称还原中的应用,大力扩展烯烃不对称还原的工具酶库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碳卫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反演算法取得进展
中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碳卫星,TanSat)是依托于“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示范”重大项目和中国科学院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 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由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是继2009年日本GOSAT卫星、2014年美国OCO-2卫星后世界第三颗温室气体监测卫星,计划于2015年发射。
欧盟:生物能源碳排放或超化石燃料
狂飙突进 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履行《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等原因,过去数年里欧盟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特别是生物柴油)产业。1997年欧盟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白皮书中提出:到2010年,欧盟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要达到总能源消费量的12%。 2003年,欧洲开始批准发展和使用生物燃料。
“中国低碳园区发展合作项目”中期交流会在江苏泰州顺利召开
6月20-21日,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与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美国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ISC)在江苏泰州共同组织召开“中国低碳园区发展合作项目”中期交流会。来自泰州医药高新开发区、天津泰达工业园区、江苏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广东小榄镇低碳发展促进中心、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的代表参加了此次“轻松愉快、有一说一”的会议。
炒碳投资成风尚 中国版碳交易走出“空中楼阁”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正式推出,被认为是自“京都议定书”框架以来中国首次进行的碳排放交易的尝试。据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启动当日交易信息显示,首个交易日已经完成8笔交易,成交总量为21112吨,成交总额613236元。 在深圳启动的碳交易市场,华为、中兴、富士康、比亚迪等深圳知名企业已经正式确定被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而在国内新兴的碳市场上,一些企业早就开始了自己的碳经济战略。
:美半世纪致力改良松树品种 碳储存能力大幅提高
为更大程度地发挥植物在碳吸收和碳封存方面的作用,美国研究人员经过半个多世纪努力,不断改良松树品种,提高其吸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终于取得明显成效。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从1968年到2007年,美国东南部地区种植的改良型火炬松的树木产量增加了17%,而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相应地提高了13%。在这40年里,火炬松的品种被改良了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