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解析高CO2浓度条件下参与大豆光合碳转化和残体降解的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特征
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改变植物光合碳向土壤中释放的质和量,进而显着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光合碳进入土壤后经土壤微生物途径向不同方向转化,因此,微生物对植物光合碳向陆地生态系统碳分配具有重要作用。解析高CO2条件下参与光合碳转化的微生物群落特征是明确未来气候变化与土壤碳转化关系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CO2浓度升高会改变植物残体内物质组成(例如C/N、纤维素、木
UX007(七碳脂肪酸甘油三酯)进入审查,治疗长链脂肪酸氧化代谢病(LC-FAOD)
2019年10月17日讯 /生物谷BIOON/ --Ultragenyx是一家专注于开发新型疗法治疗严重的罕见和超罕见遗传病的生物制药公司。近日,该公司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受理UX007(triheptanoin,三庚酸甘油酯,即七碳脂肪酸甘油三酯)的新药申请(NDA),该药用于治疗长链脂肪酸氧化代谢病(LC-FAOD),这是一组身体无法将长链脂肪酸转化为能量的遗传性疾病。之前,
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碳离子治疗系统获批上市
2019年9月29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经审查,批准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碳离子治疗系统”医疗器械注册。该产品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及其控股公司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研制,产品安装于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这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首次批准注册的国产碳离子治疗系统。该产品的获批,标志着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装备国产化又迈出一步,对于提升我国医学肿瘤诊疗手段和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UX007(七碳脂肪酸甘油三酯)申请上市,治疗长链脂肪酸氧化代谢病(LC-FAOD)
2019年08月02日讯 /生物谷BIOON/ --Ultragenyx是一家专注于开发新型疗法治疗严重的罕见和超罕见遗传病的生物制药公司。近日,该公司宣布,已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提交了UX007(triheptanoin,三庚酸甘油酯,即七碳脂肪酸甘油三酯)的新药申请(NDA),用于治疗长链脂肪酸氧化代谢病(LC-FAOD),这是一组身体无法将长链脂肪酸转化为能量的遗传性疾病。之前,
研究解析高寒草地土壤碳分解温度敏感性的调控机制
土壤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表征土壤碳分解过程对温度的响应程度,通常用Q10来表示,即温度每增加10度土壤呼吸速率增加的倍数。这一参数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反馈关系的方向与强度,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关键参数。因此,土壤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及其调控机制成为近20年来全球变化生态学领域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能全面解析底物、环境
UX007(七碳脂肪酸甘油三酯)2019年中申请上市,治疗长链脂肪酸氧化代谢病(LC-FAOD)
2019年4月22日讯 /生物谷BIOON/ --Ultragenyx是一家专注于开发新型疗法治疗严重的罕见和超罕见遗传病的生物制药公司。近日,该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授予UX007治疗长链脂肪酸氧化代谢病(LC-FAOD)的快速通道资格和罕见儿科疾病资格。LC-FAOD是一组身体无法将长链脂肪酸转化为能量的遗传性疾病。Ultragenyx首席医疗官Camille L. Bedrosian表示,“
“优质”癌症碳基药物载体——碳基纳米盘问世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王辉与华盛顿大学教授Miqin Zhang等在癌症碳基药物载体方面取得新进展:制备出一种类红细胞纳米载体——多功能荧光介孔碳基纳米盘。纳米尺度的药物输送载体因其响应型的药物释放、多模型的体内成像以及复合治疗的协同效应,近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了极高的应用前景。然而,纳米输送载体在肿瘤组织的较低聚集率一直限制着癌症的治疗效率。通过控制
三维碳纳米生物电极构筑方面取得新进展
三维碳纳米复合材料有优良的理化和机械性能,具有易合成、成本低、形貌可控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酶的固定化载体电极,应用于生物燃料电池、电化学分析、光电催化等领域。目前,三维碳纳米复合材料主要由大量一维、二维碳纳米材料混合组成,整体结构中界面原子所占比例较高,导致界面接触电阻较大、导电率较低,从而影响电极性能。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体外合成生物中心研究员朱之光带领的团队针
Science子刊:新型抗体键合药可治疗成神经细胞瘤
2019年3月17日讯 /生物谷BIOON /——费城儿童医院癌症中心(CHOP)的医学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靶向大多数儿童成神经细胞瘤表面蛋白的基于抗体的有效新疗法,可以有效杀伤癌细胞。这项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图片来源: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如果神经母细胞瘤细胞表面存在终极‘坏蛋’——只在大
生物质衍生氮掺杂多孔碳应用于电催化固氮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中心在生物质衍生氮掺杂多孔碳电催化固氮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工作展示了生物质衍生氮掺杂多孔碳中吡啶氮在电催化固氮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其固氮机理进行了深入探究。相关研究发表在ACS Energy Letters (ACS Energy Lett. 2019, 4, 377-383)上。氨(NH3)是人造肥料的氮源,是维持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