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状病毒二硫键形成通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来源:武汉病毒所 2020-06-04 07:18
5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胡志红、王曼丽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Per os infectivity factor 5 (PIF5) identified as a substrate of P33 in the baculoviral dis
5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胡志红、王曼丽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Per os infectivity factor 5 (PIF5) identified as a substrate of P33 in the baculoviral disulfide bond formation pathway(《口服感染因子PIF5是杆状病毒二硫键形成通路中P33的底物蛋白》)。
二硫键的正常形成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十分重要。一些大DNA病毒可利用自身编码的巯基氧化酶来形成蛋白质的二硫键,从而保证病毒蛋白更好地折叠及装配。之前的研究发现,杆状病毒的核心蛋白P33具有巯基氧化酶的功能,P33缺失或突变会影响子代病毒粒子(budded virus,BV)的产生、病毒包涵体的正常装配以及口服感染的建立。由此推测P33可能通过影响不同底物蛋白的二硫键形成,在杆状病毒生活周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P33的底物蛋白一直没有得到鉴定。
该研究利用烷基化试剂AMS分析发现,当P33缺失时,口服感染因子5(Per os infectivity factor 5,PIF5)的二硫键不能形成。利用体外氧化实验,科研人员进一步证明了PIF5可以被P33催化氧化,说明PIF5是P33的底物。随后他们构建了一系列PIF5半胱氨酸位点突变的重组病毒,发现这些突变体对感染性BV的产生和病毒包涵体的装配均无明显影响,但PIF5二硫键的正常形成受到了影响,而且这些突变体均丧失了口服感染能力。以上研究揭示了杆状病毒二硫键形成通路的首个底物蛋白,发现PIF5二硫键的正常形成是病毒口服感染所必需的,并提出了杆状病毒二硫键形成通路的模式图。(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