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lant Cell:普通小麦亚基因组非对称调控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经两次远缘杂交而形成的一种异源六倍体作物,含有A、B和D三个亚基因组。亚基因组分化对多倍体小麦基因组可塑性具有重要贡献,且成为其成功驯化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决定小麦亚基因组分化的时空特异性调控机制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薛勇彪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
植物着丝粒研究中取得进展
染色体的精确分离是保证遗传信息正确传递和基因组稳定的前提,这个过程直接依赖着丝粒区组装的多层动粒蛋白复合体和纺锤体微管间的动态结合。目前,在哺乳动物和酵母中已鉴定超过100个动粒蛋白,它们之间相互结合形成蛋白亚复合体结构,包括与着丝粒染色质直接结合的内侧组成型CCAN蛋白网络、与微管直接结合的外侧KMN网络复合物、调控细胞周期进程的纺
OsWRKY53调控水稻株型和粒型方面取得新进展
水稻的株型和粒型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油菜素内酯(BR)和MAPK信号在调控水稻株型及粒型上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多个BR信号(OsGSK2-OsBZR1)和MAPK信号(OsMAPKKK10-OsMAPKK4-OsMAPK6)途径的重要组分被鉴定出来,然而,仍有很多相关的科学问题有待解决和研究,如OsGSK2介导的BR信号途径是
小麦小穗数形成遗传基础解析研究中获进展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人们重要的能量摄入和蛋白质来源。我国是小麦生产和消费大国,培育高产小麦品种、不断提高小麦产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穗粒数是小麦产量三要素之一,与穗形态发育密切相关。小麦穗(spike)是由附着在穗轴两侧、交替互生的小穗(spikelet)构成。每个小穗包含数目不等的小花(
研究利用多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一代聚合多个优异等位基因的小麦新种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多基因编辑技术,在冬小麦品种郑麦7698中实现了同时靶向2个、3个、4个和5个基因的定点敲除编辑,一代实现了多个优异等位基因聚合,并通过胚拯救和后代分离,成功获得了无转基因、聚合多个优异等位基因的小麦新种质,为小麦和其它多倍体农作物开展多基因聚合育种提供
研究发现调控小麦孕穗期根系深度重要基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创新团队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小麦液泡分选受体基因 TaVSR1-B 启动子区转座子与孕穗期根深显着相关。2月8日,相关研究成果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据景蕊莲研究员介绍,根系深度是作物根系构型的重
研究揭示OsmiR396和OsmiR408遗传网络对粒形的调控
microRNA(miRNA)是作物复杂农艺性状育种的目标,在不同物种中,不同miRNA之间协同作用调整某一特定发育进程。水稻粒形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调控该因素的miRNA网络建成的研究较少。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苗雪霞研究组研究发现,通过超表达mimicry miR396(MIM396)下调Osmi
研究解析普通小麦亚基因组非对称调控机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在The Plant Cell上,在线发表题为An atlas of wheat epigenetic regulatory elements reveals subgenome-divergence in the regulation of developme
小麦赤霉病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植物保护学院刘慧泉研究员团队在《New Phytologist》上在线发表题为“Stage‐specific regulation of purine metabolism during infectious growth and sexual reproduction in Fusarium graminearum”的研究论文
研究揭示同源转座子维持普通小麦多倍体亚基因组高级结构稳定性
Genome Biology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一婧研究组与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河南科技学院合作完成的题为Homology-mediated inter-chromosomal interactions in hexaploid wheat lead to specific subgenome 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