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麦赤霉病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1. 小麦赤霉病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18 10:55

  近日,植物保护学院刘慧泉研究员团队在《New Phytologist》上在线发表题为“Stage‐specific regulation of purine metabolism during infectious growth and sexual reproduction in Fusarium graminearum”的研究论文

 

 

近日,植物保护学院刘慧泉研究员团队在《New Phytologist》上在线发表题为“Stage‐specific regulation of purine metabolism during infectious growth and sexual reproduction in Fusarium graminearum”的研究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毕业博士研究生孙蔓莉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慧泉研究员为该论文通讯作者。

禾谷镰刀菌是小麦赤霉病的重要病原菌,其有性生殖产生的子囊孢子是病害发生的主要侵染源。有关禾谷镰刀菌有性生殖和侵染致病的基因表达调控已有诸多研究,但对其代谢调控却知之甚少。嘌呤核苷酸是生物体DNA、RNA合成,能量代谢和信号转导所必需的分子,真菌生长发育和侵染致病过程中需要源源不断的嘌呤核苷酸供应。真菌一方面利用自身从头合成途径合成嘌呤核苷酸,另一方面利用补救合成途径从自身分解代谢产生的或从外源获取的嘌呤分子合成嘌呤核苷酸。嘌呤核苷酸代谢在真菌中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但其在病原真菌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如腐生、侵染、生殖)是否具有不同的作用和调控方式尚未可知。该研究系统解析了禾谷镰刀菌中的嘌呤核苷酸代谢通路的功能和调控机制。研究发现,嘌呤核苷酸IMP、AMP和GMP从头合成对禾谷镰刀菌生活史的各个阶段均具有重要作用。与AMP从头合成相比,GMP从头合成在有性生殖阶段具有明显的功能特殊性。AMP分解代谢在禾谷镰刀菌生殖和侵染阶段具有特异的作用。研究进一步发现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基因在有性生殖和侵染致病阶段下调表达,揭示了嘌呤核苷酸代谢在禾谷镰刀菌生活史不同阶段具有特异作用的潜在机制。该研究首次在病原真菌中证明嘌呤核苷酸代谢具有有性生殖和侵染生长特异的调控模式,为小麦赤霉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