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瑞香狼毒素杀螨剂中试与示范取得初步成效
针对目前京郊有机果品生产中存在着有害生物,尤其是当前发生数量多、危害面积广、造成损失严重又难以控制的害螨为主要有害生物,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为此,北京市科委立项支持北京农学院开展“植物瑞香狼毒素杀螨剂中试与示范”课题,通过2年的实施,课题取得了显著效果。
Nat Chem Biol:揭示毒素-抗毒素系统全新调控机制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晓雪等近日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自然化学生物学》)发表论文——A new type V toxin-antitoxin system where mRNA for toxin GhoT is cleaved by antitoxin GhoS,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和布朗大学共同完成。
Nature:开发出一种全新技术清除植物毒素
植物产生毒素来让它们自己抵抗潜在的敌人,如植食性害虫(herbivorous pest)和疾病。油菜植物产生硫配醣体(glucosinolate)来达到这种目的。然而,也正因为含有这种硫配醣体,种植者只能够在猪和鸡饲料中添加数量有限的富含蛋白的油菜籽。如今,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技术来阻碍不想要的毒素进入植物的可食用部分。
高效液相-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法测定黄曲霉毒素
摘要: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组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食和油料作物,如花生、玉米、大米、棉籽等。黄曲霉毒素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因此国际上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有严格的限量要求。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荧光检测器柱后衍生法对黄曲霉毒素进行测定,通过色谱柱的选择,流动相配比的优化以及检测器条件的调整等手段,以期得到黄曲霉毒素的最佳分离效果。
Chem Commun:有效合成全长动物毒素蛋白Mambalgin-1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田长麟研究组和合肥工业大学李宜民研究组合作应用酰肼化学连接法有效合成了全长的动物毒素蛋白Mambalgin-1,并用液体核磁共振对其进行了三维溶液结构解析,用电生理的方法验证了其对人源ASIC1a通道的抑制作用。
Mol Biol Evol:朱顺义等动物神经毒素起源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朱顺义领导的国际团队在动物神经毒素起源和蛋白质功能进化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基于进化中间体的发现,他们首次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了由昆虫防御素向靶向动物钾通道的神经毒素的转换。
PNAS:蛇耐受河豚毒素的奥秘
研究显示,蛇已经进化了一种对致命神经毒素的显著抗性,而且世界各地蛇的这种抗性都相类似。这一发现,大大地增加了适应遗传基础的了解,是了解适应局限性和进化程度的模型。 研究人员发现,在北美、中美、南美及亚洲,那里的蛇能以分泌致命神经毒素的两栖动物为食,这种神经毒素就是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这些蛇的一个关键钠通道基因存在有类似的突变,这使蛇对TTX高度耐受。
:德国研究人员发现芋螺毒素可以用于癌症疼痛治疗
近日,德国波恩大学和耶拿大学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确定了芋螺毒素的混合成分构成。研究人员发现名为µ-PIIIA的不同折叠类型的多肽毒素虽然作用相似,但它们之间也有存在很大区别。该项研究发现对于开发新型止痛药物具有重要意义,芋螺毒素有望应用在癌症患者止痛治疗领域。目前,其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2012年《应用化学杂志》上刊登。
JBC:德发现一种细菌毒素可致细胞自杀
德国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发现,一种细菌毒素可致细胞内的一种蛋白失活,致使细胞“自杀”。这一发现或有助于研究杀死癌细胞。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的《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chemistr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