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E:昆明动物研究所在鼹鼠系统演化取得研究进展
中国是世界上鼹科(Talpidae)哺乳动物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尤其是中国西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了极高的物种多样性,然而我们对该类群的了解仍十分有限。在蒋学龙研究员的带领下,昆明动物所兽类生态与进化学科组与日本宫崎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合作对鼹科鼹族(Talpini)的演化进行了研究。
:干细胞技术让盲鼠重见光明
2013年7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近期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的文章称,科学家通过视网膜治疗方法让失明小鼠重见光明。这是视网膜治疗领域一项重要的进步。 该研究是由英国科学家完成的,科学家采用小鼠胚胎提取的干细胞,通过定向分化技术使干细胞分化成为视网膜内的感光细胞--光感受器。
美国抗盲基金会资助开发 "粘糊"基因疗法
逆转失明的秘密可能在于浮游藻类蓝-绿藻类的DNA,为了更精确些,抗盲基金会提供给 RetroSense Therapeutics250万美元资助,其中 RetroSense Therapeutics是为保存视力而将藻类基因传递到视网膜这类治疗方法的开发者。他希望在两到四年内推出一种基因疗法的临床试验,当碰到一些里程碑样的结果时抗盲基金会将投资额外的资金。
Neuron:发现化学物AAQ能够让盲鼠恢复视力
根据于2012年7月26日在线发表在Neuron期刊上的一篇论文,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盛顿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被称作AAQ(acrylamide-azobenzene-quaternary ammonium, 即丙烯酰胺-偶氮苯-季铵盐)的化合物能够暂时性恢复盲鼠的一些视力,并且目前正在改进这种化合物以便希望有一天它能够让患有变性失明的人们再次看见东西。
重大新药创制项目——重组人凋亡素2配体Ⅲ期临床试验揭盲
近期,由上海歌佰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历时11年自主研发的肿瘤治疗用生物制品Ⅰ类新药、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重组人凋亡素2配体”顺利完成Ⅲ期临床试验,于南京正式揭盲。依据盲底,权威医学统计学专家、南京医科大学陈锋教授现场计算并公布了初步统计结果:共入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453例,使用“重组人凋亡素2配体”的试验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218天...
PNAS:研究揭示盲鼹鼠不患癌机制
2012年11月6日 讯 /生物谷BIOON/ --盲鼹鼠是中东地区常见的生活于地下的小型啮齿动物,其寿命可达21年。近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盲鼹鼠对抗癌症的机制,这与三年前他们发现的裸鼹鼠对抗癌症的机制不同,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PNAS杂志上。 盲鼹鼠和裸鼹鼠都是生活在地下的长寿啮齿动物,也是仅有的两种不会患癌症的哺乳动物。
Hum Mol Genet:开发出治疗盲眼病的新型干细胞模型
2012年11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者使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iPSC)将病人的皮肤组织成功转变成了遗传性黄斑变性的实验室模型。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Human Molecular Genetics上。 研究者Gamm表示,这种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快速深入地理解人类基因突变的生物学效应。
BMC Biol:揭示盲裸鼠抗癌的分子机制或为开发抑癌疗法提供思路
来自伊利诺伊大学生物技术中心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盲裸鼠抗癌的分子机制,以及阐述了低氧环境在啮齿类动物长寿及抵抗癌症上的扮演的角色。 (Credit: Courtesy of Institute of Evolution, University of Haifa,
PNAS:探寻裸鼹鼠长寿的秘密
一项研究发现了裸鼹鼠不同寻常的长寿的分子线索。裸鼹鼠的寿命大约是同样尺寸的其他啮齿动物的10倍,而且能抵御通常大多数动物因衰老而增加的脆弱性。Vera Gorbunova及其同事研究了裸鼹鼠的细胞蛋白质制造机——核糖体,因为此前已经发现蛋白质翻译的改变涉及了几种生物的衰老。蛋白质翻译是核糖体根据RNA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