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植物乳杆菌GUANKE株抗新病毒作用研究”启动,微生物干预疗法前景广阔

国内活体生物药起步虽晚,但已经由3年前的临床前阶段,迈进到临床阶段。

2023-04-06

首个预防新后遗症药物出现:二甲双胍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新冠患者,不仅可以降低住院和死亡风险,还可以降低康复后出现长期新冠的风险。然而,伊维菌素或氟伏沙明治疗并没有表现出类似的益处。

2023-03-13

mRNA疫苗高光难续?mRNA技术的应用远不止于

mRNA 技术是一种非常令人鼓舞的新兴疗法, 但其仍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才能趋向于成熟。

2023-03-06

微生物研究所逢彦研究员获 Johanna Westerdijk 奖

该奖项是荷兰皇家科学院(KNAW) Westerdijk 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原CBS)评选和颁发的科学奖,用以奖励对CBS菌种保藏做出突出贡献并在真菌学研究生涯中成就卓著者。 

2023-01-15

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新病毒突变特征与免疫逃逸机制研究入选

北京大学、北京昌平实验室曹云龙、谢晓亮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团队揭示新冠病毒突变特征与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23-03-20

病毒被证实会导致DNA损伤和细胞衰老,这会加速癌症和人类衰老吗?

该研究发现,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会在体外培养细胞中和体内都引起DNA损伤。在机制上,新冠病毒表达的蛋白ORF6和NSP13分别通过蛋白酶体和自噬引起DNA损伤反应激酶CHK1的降解。

2023-03-15

研究发现接种新病毒 疫苗的妇女流产的风险没有增加

来自英国皇后区医学研究所、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的生殖专家团队对接受 COVID 疫苗的孕妇的数据进行了系统审查和相关的荟萃分析。在他们发表在《人类生殖》杂志上的论文中

2023-03-01

口服药莫努匹韦,似乎正在加速新病毒变异,或加剧大流行

剑桥大学临床微生物学家 Ravindra Gupta 认为,这些研究还不能证明Molnupiravir是导致危险的SARS-CoV-2新突变株出现的原因,但《柳叶刀》发表的这项临床研究论文表明

2023-02-03

施雪涛团队开发人工膜,修复阴茎损伤并恢复正常勃起功能

早在2020年6月,施雪涛教授、俄克拉荷马大学毛传斌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安庚教授等就曾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论文,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利用干细胞及3D打印技术

2023-01-09

陈国兵等揭秘老年人对新灭活疫苗的免疫应答不足新机制,助力疫苗研发

该工作以年轻和老年灭活疫苗接种队列的外周免疫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新冠病毒抗原特异性TCR免疫组学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分析,阐明了老年人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后免疫功能变化的分子机制,即老年人体内抗原特异

202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