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碳点凝胶的仿章鱼协同变形变色运动机器人研究中获进展

  自然界中,许多生物通过进化,不断增强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利用协同的形状变形、颜色变化和运动,拥有在不同环境中交流、伪装等能力。科学家尝试设计智能人工材料(特别是具有类生物组织性能的软湿聚合物凝胶)来复制多功能协同行为,这将有利于理解自然的多功能协同行为,并可整合和升级受生物启发的多功能机器人。然而,实现高等生物的三功能协同或多功能

2021-08-09

Nature子刊:通过机器学习模型识别复杂疾病的重要生物标记物

2021年5月27日讯/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发展,通过世界各地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了大型公共数据库,如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这对阐明疾病表型的分子机制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由于癌症等复杂疾病的病理以及其在遗传、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水平上复杂的分子机制,研究复杂的人类疾病仍具有挑战性。目前,已有很多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开发出来,包括非线性核支持向量机(SVMs)

2021-05-31

国际知名生物企业职业经理孙英豪博士加盟翊博普惠

2021年5月17日,翊博普惠对外宣布,国际知名的生物企业创业者、高级管理人孙英豪博士加入翊博普惠担任CEO,全面负责公司运营管理工作。 作为85年公派赴美留学的研究生,孙英豪博士具有丰富的生物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的研发、产业化和国际化经验。在加入翊博普惠之前,孙总曾先后在美国安进、Dendreon,摩托罗拉、Xeotron(合并入Thermo-Fi

2021-05-24

科学家联合解析抗疫机器人挑战和机遇

医疗机器人研究院杨广中院士领衔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瑞士、荷兰、德国共15位世界机器人专家在机器人顶级期刊《Science Robotics》上发表抗疫机器人重要综述论文“Progress in robotics for combating infectious diseases”。文章综观全球新冠疫情局势,结合21世纪以来的世界重大传染病情,就核心技术创新

2021-04-04

微纳操作机器人肿瘤探测研究获进展

   近日,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21, 42(3): 323-339)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基于微纳操作机器人的肿瘤转移过程中多尺度机械特性研究综述论文(Atomic force microscopy for revealing micro/nanoscale mec

2021-03-05

Sci Rep:研究揭示成年神经干细胞生物标志物

众所周知,哺乳动物的学习和记忆中心是一种叫做海马体的结构,该结构具有显著的能力,可以在整个生命中不断地产生新的神经元。新生儿神经元是由神经干细胞(NSC)产生的,它们对于形成学习,记忆和情绪控制所需的神经回路至关重要。在衰老过程中,神经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导致神经发生减少以及与年龄相关的认知能力下降,焦虑和抑郁。因此,如果想要利用神经发生来中止或逆转年龄相关的

2021-03-25

微纳操作机器人外泌体原位探测研究获PIBB封面刊载

   近日,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主办的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知名SCI期刊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1, 48(1): 100-110)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微纳米课题组利用微纳操作机器人在外泌体原位探测方面的最新成果(Na

2021-01-28

研究人员发表纳米机器人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综述文章

  近日,IEEE 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21, 68(1): 130-147)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微纳米课题组关于纳米机器人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的研究综述文章Progress in nanorobotics for advancing biomedicine

2021-01-08

华大智造远程超声机器人荣获“2020全球5G应用大赛”优秀产品奖

12月22日晚,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指导、深圳市发改委主办的“2020全球5G应用大赛”颁奖礼在深圳湾体育中心举行,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陈如桂、副市长艾学峰分别为获奖代表颁奖。华大智造远程超声机器人进入决赛并荣获5G应用优秀产品奖,华大智造云影总经理伍利代表领奖。华大智造远程超声机器人因其创新性及应用性,兼备解决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问题的优势,展现了面向5G

2020-12-24

微纳生物机器人治疗肿瘤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研究员蔡林涛,与集成所副研究员徐天添、研究员吴新宇等合作,在微纳生物机器人治疗肿瘤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微纳生物机器人是微纳尺度的类生命机器人,具有自动化和智能化等机器人属性,能够到达现有医疗器械难以企及的微观区域,有望革新传统医学实现疾病的精准诊疗。然而,如何构建具有自主驱动的微纳生物机器人,采用磁、光、声等外场操纵和内

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