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基底-气溶胶生物合成宏观尺度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研制成功
如何将纳米材料组装成宏观尺度体材料并保持其纳米尺度的独特性能,是纳米材料获得实际应用的关键,也是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将纳米材料组装成宏观尺度体材料可实现许多新的且单个纳米颗粒所不具备的性质,如光学、磁学、电学及离子传导性能等。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书宏领导的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通用的生物合成方法——固态基底-气溶胶生物合成法。研究人员通过将传统木醋杆菌液态发酵基底替换为固态,稳
软性生物材料的测量和分析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纳米调控与生物力学研究室在异质软材料的纳米力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该研究为非均软物质,特别是对具特异性的生物材料的纳米力学的测量提供了高效的新方式。相关成果以Atomic force microscopy methodology and AFMech Suite software for nanomechanics on heterogeneous soft
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生物医学合作研究项目指南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科学合作谅解备忘录及相关附件,双方将于2019年共同资助合作研究项目,支持中美科学家在肿瘤、眼和视觉系统疾病、环境健康、精神健康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合作开展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具体项目说明和申请要求如下:一、 项目说明(一)资助领域:肿瘤(Cancer)【申请代码:H16】眼和视觉系统(Eye and Visual
生物医用材料市场概况及其在3D打印中的应用
生物材料的发展综合体现了材料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水平。同时,生物再生材料产业作为材料科学、生物技术、临床医学的前沿和重点发展领域,以及整个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已发展为整个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一、定义与分类生物医用材料是一类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型高科技材料。根据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定义与分类,生物医用材料可根据材料的性
凯赛生物追加投资35亿元,扩产生物基新材料产能
2018年12月6日,新疆乌苏市人民政府与凯赛生物产业公司的两个下属子公司在乌苏市政大楼会议室举行了凯赛项目扩产投资协议签约仪式。 凯赛(乌苏)生产基地一期年产3万吨生物法长链二元酸、5万吨生物基戊二胺及1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顺利投资投产以后,追加投资人民币35亿元对乌苏一期项目进行扩产,新增年产3万吨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及5万吨生物基戊二胺。凯赛生物追加投资35亿元,扩产其在新疆
生物基凝油材料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石油及各种油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人们对各种油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在石油开采、加工、运输等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溢油、漏油事故,这会严重影响水体安全和生态平衡。采用多孔材料对水面溢油进行吸附,可以简单有效地实现水面清洁、溢油回收,这种方法对汽油等流动性好、粘度低的液体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但对原油、润滑油等粘度较高的油类处理效果欠佳。近期,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环境科学与技术研
亚马逊加入NIH的STRIDES计划推动生物医学大数据研究
2018年10月25日,动脉网获悉,AWS(亚马逊网络服务)将加入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STRIDES(发现、实验和可持续性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基础设施)计划,利用AWS云端的先进技术促进生物医学的创新研究。STRIDES计划于2018年7月推出,旨在为NIH生物医学研究人员提供商业云计算服务。最初,NIH的工作重点是帮助研究人员获得高价值数据集,并尝试用新的
超纯水在LC-MS生物医学分析中的应用
LC-MS的强大功能已经得到了全球生物医学实验室的认可。1,2现在的LC-MS仪器已经从研究到常规临床实验室范围广泛使用,并有效应用于以下领域:· 治疗药物监测 - 测量血浆,血液或组织中的药物(例如免疫抑制剂) · 滥用药物测试 - 测量在尿液或唾液中的药物(例如大麻,美沙酮,苯丙胺,吗啡,哌替啶,等等) · 激素测试&nbs
微流控直击现场——基于微流控的水凝胶纤维制备与生物医学应用
8月17日,由生物谷主办的2018(第二届)微流控技术前沿研讨会隆重召开。演讲嘉宾, 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青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会员,梁琼麟副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基于微流控的水凝胶纤维制备与生物医学应用》的精彩演讲。梁琼麟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生物水凝胶纤维的研究三
生物谷“视点”:中国力量之临床医学科研能力探究
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把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列为首要发展目标。其中,要求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第二。现在,这一目标已提前实现。据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最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过去10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9.40次,虽然与世界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比上年度统计时的8.55次提高9.9%。其中临床医学类文章与美国等国家在科研影响力上仍有差距,但是近年来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