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袁隆平:第三代杂交稻将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兼具配组自由度高和育性稳定的优点,将成为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此间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上,袁隆平指出,第一代中国杂交水稻是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三系法杂交稻,目前推广面积约1亿亩,但选育到优良组合的难度较大。第二代则是以光温敏核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杂交稻,育性受气温高低决定,若遇异常天气易出现制种和

2019-04-13

科学家呼吁支持基因编辑育种技术保证粮食安全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基因编辑等新植物育种技术能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是全球消除饥饿和贫困战役的强大补充力量,国际社会应为负责任地利用这些新技术建立监管框架和支持机制。就职于比利时、巴基斯坦、德国、沙特和菲律宾高校或科研机构的7名科学家联合发表文章称,基因编辑技术的最新发展已使通过改变植物内源基因对作物进行改良成为现实。例如基因诱变育种技术就是在不插

2019-04-08

中国科技与经济融合论坛“分子设计育种发展与未来”会议举行

 “我们买一双鞋子、一件衣服,这之中可能没有太明显的科技含量。但分子设计育种中涉及到的品种基因、相关机制和产生时间的研究都很复杂,育种改良周期也很长。”日前在京召开的中国科技与经济融合论坛“分子设计育种发展与未来”会议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所所长韩斌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育种工作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传统育种工作如今更需要与应用基础研究相结合。“性状都是

2018-11-10

研究开拓改善水稻营养品质育种新路径

 人类70%的粮食来自禾本科作物的胚乳。禾本科作物胚乳由糊粉层和淀粉胚乳两部分组成,淀粉胚乳主要成分为淀粉类碳水化合物,而其外部的糊粉层则富含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尽管糊粉层和淀粉胚乳的发育起源相同,但分化命运和营养物质积累迥异。因此关于糊粉层和淀粉胚乳的发育起源的研究不仅能够回答植物发育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又可为禾本科作物营养改良和品质提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中国科

2018-10-14

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研究取得进展

  亲和性是物种进化和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决定和平衡着地球上植物种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解析控制植物种间和种内不亲和性的分子机制一直是植物学研究的热点方向。玉米是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通常其自交和杂交均能正常结实。然而自然界中一些玉米材料不接受外来花粉而授精结实,这种现象被称为单向杂交不亲和性 (Unilateral Cross-Incompatibility, UCI)。由于UCI

2018-09-20

研究发现植物草酸代谢途径关键酶影响玉米营养品质

 9月10日,The Plant Cel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巫永睿研究组题为Maize Oxalyl-CoA Decarboxylase1 Degrades Oxalate and Affects the Seed Metabolome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克隆和功能解析了玉米草酸降解途径中的关

2018-09-20

我国克隆首个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基因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该所陈化榜研究组与周奕华研究组及薛勇彪研究组合作,在玉米单向杂交不和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突破,首次克隆了控制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现象的基因ZmGa1P,并对其不亲和机理进行了探究。该成果于2018年9月1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亲和性是物种进化和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决定和平衡着地球上植物种群的多样性

2018-09-12

北林分子育种团队在新型非编码RNA转录调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国际植物学TOP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IF: 7.443, 植物学一区)发表北京林业大学林木分子育种创新团队研究成果,题目是“Osmotic stress-responsive promoter upstream transcripts (PROMPTs) act as carriers of MYB transcription factors to

2018-08-26

依托“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实施,推进基因编辑技术发展和应用

传统常规育种技术为我国粮食增产和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科技进步,常规育种在选育品质、抗病虫和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等性状时效率低、周期长的问题日益突出。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对目标基因进行定点“编辑”,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敲除、插入、替换等,可颠覆传统农作物育种模式,实现精准化品种改良,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针对基因编辑技术这个热点,“十三五”国家重

2018-07-06

小麦醇溶蛋白染色体位点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育种应用价值分析获进展

醇溶蛋白及其同源物广泛存在于禾本科植物种子中,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籽粒加工与营养品质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在六倍体普通小麦,醇溶蛋白基因以多拷贝方式存在于六个复杂的染色体位点(Gli-A1, B1, D1, A2, B2 & D2),其积累量一般占籽粒总蛋白含量的40-50%,对面筋、面团的功能以及各类终用途品质(如面包加工品质)的优劣有重要影响。传统遗传学研究表明醇溶蛋白可能在平衡面团

201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