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科学研究973项目“肿瘤发生发展中关键蛋白的功能与调控”正式启动
2012年3月17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973项目 “肿瘤发生发展中关键蛋白的功能与调控”启动会于在成都隆重举行。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副主任郭哲、副处长朱庆平、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院士、教育部科技司基础处副处长邹晖、四川省科技厅基础处处长郑超英等领导莅临会议并致辞。出席会议的还有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副调研员李莉、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王志成博士。
“细胞编程”重大研究计划2014项目指南发布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细胞编程与重编程的表观遗传机制”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工作安排,现公布本重大研究计划2014年度项目指南,请依托单位及申请人按要求提出项目申请。
:中科院研究蔷薇目分子系统学获进展
蔷薇目作为被子植物共生固氮分支的一支,包括钩毛树科、大麻科、八瓣果科、胡颓子科、桑科、鼠李科、蔷薇科、榆科和荨麻科等9科,约261属,7725种。这些科形态差异很大,在以往的研究中,曾被不同的学者置于不同的目中。最新的系统学研究结果虽然已经确定了蔷薇目的范畴,但其目下科间关系尚存在诸多争议。
外来物种每年引千亿损失
不经意间逃走的宠物,为做善事放生的动物,餐桌上令人垂涎的美味,甚至是看起来肉嘟嘟的植物……外来物种入侵的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不小心,当其逃逸、扩散到环境中,可能会造成无法估量的生态和经济损失。
亚洲首次发现雁形目罗曼维尔雁鸭亚科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倪喜军等在新近出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第一期报道了发现于新疆北部吉木乃晚始新世地层中的两件鸟类化石,这两件化石可能代表了雁形目鸭科一个已绝灭亚科罗曼维尔雁鸭亚科(Romainvilliinae)在中国乃至亚洲的首次发现。
PNAS:传粉物种丧失可能对植物繁殖产生不良影响
一项研究报告说,失去一种传粉物种可能对植物繁殖产生不良影响,其结果是,全球传粉物种的衰退为开花植物和农作物带来的麻烦可能比此前估计得更多。10多年以来,研究报告了诸如蜂和蝴蝶等传播花粉的物种的衰退,但是一些研究已经提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可以承受大多数传粉物种的消失。Berry J. Brosi 和Heather M. Briggs研究了即便只失去一种传粉物种是否也可能为植物繁殖带来麻烦。
Nat Commun:科学家重建白鳍豚物种种群历史
本周《自然—通讯》期刊发表了白鳍豚(又名白暨豚)的基因组序列 。这项研究有助于了解白鳍豚的生活习性与其被灭绝原因。 白鳍豚是世界上已知五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已被公认为“功能性灭绝”。它也是鲸类动物中因人类活动而被灭绝的第一种物种。
B:仅染色体的数量就可以控制物种隔离
动物的物种起源常常与地理障碍有关,比如山水等地理分布隔开了物种,也造成了生殖隔离。日前,美国密苏里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仅染色体的数量就可以控制物种隔离,相关论文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