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的申报将暂停,2014年项目竞争将异常激烈
7月8日,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网站发布新闻称:据内部消息称,2015年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的申报将暂停,因此2014年项目的竞争异常激烈。 据悉,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分析测试技术研究室与中科院科仪厂和江苏德林环保仪器公司联合申报的2014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场发射枪扫描电子显微镜开发与应用》和《原子荧光重金属在线监测装置的开发与应用》已经通过科技部2013年6月29日组织的技术
Science:朊病毒其实更容易在不同物种间传递
脑部组织显微图片揭示在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俗称疯牛病)中发现的细胞结构组织病理学变化,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一组法国研究人员发现朊病毒(prion)要比人们所想象的更加容易能够在物种之间传递。
Mol Ecol:周炜帏发现“中国林蛙复合体”物种形成原因
近日,我国分子进化与基因组多样性实验室博士生周炜帏在张亚平院士和车静副研究员的指导下在Molecular Ecology发表上发表了其最新研究成果"Speciation in the Rana chensinensis species complex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水生所发现蜻蜓目3新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系统与流域生态学学科组关于神农架地区蜻蜓目研究的新种论文Three new Cephalaeschna species from central China with descriptions of the hitherto unknown sex of related species (Odonata: Aeshnidae)在《国际蜻蜓学报》(Internation
Science :早期的原始人头颅提示某单一物种
早期智人颅骨 对格鲁吉亚德马尼西(Dmanisi)的一具完整的大约有18万年历史的原始人头骨的分析提示,人属动物的最早成员——例如那些分类为 “能人” (Homo habilis)、“鲁道夫人”(Homo rudolfensis)及直立人(Homo erectus)等——实际上属于同一物种。 据研究人员披露,这些早期的人类祖先可能只是在外观上看起来不同。
BEHAV ECOL :鸟类气味信号的分化可能促进了鸟的物种形成
10月15日,国际行为生态学会期刊Behavioral Ecology,在Editor’s choice 头条发表动物研究所动物行为与化学通讯研究组对太平鸟(Bombycilla garrulous)和小太平鸟(B. japonica) 尾脂腺气味成分分化特点及其在种间识别中作用的研究。
Nat Commun:科学家重建白鳍豚物种种群历史
本周《自然—通讯》期刊发表了白鳍豚(又名白暨豚)的基因组序列 。这项研究有助于了解白鳍豚的生活习性与其被灭绝原因。 白鳍豚是世界上已知五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已被公认为“功能性灭绝”。它也是鲸类动物中因人类活动而被灭绝的第一种物种。
奇目成像:40年的移动式X线技术创新
德国纽伦堡2012年5月4日电 /美通社亚洲/ -- 来自于德国市场及创新领导者的移动式 C 臂征服了世界各地的医院 奇目成像医疗器材集团 (Ziehm Imaging) 40年来一直致力于移动 X 线成像,是广受认可的移动式 C 臂技术领导者。近年来通过提供创新型的解决方案,奇目成像在快速发展的移动式 X 线技术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Oikos:曹敏等研究物种共存机制获新进展
近日,国际杂志Oikos刊登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胡跃华博士等的最新研究成果“Dominant species and dispersal limitation regulate tree species distributions in a 20-ha plot in Xishuangbanna, southwest China。”,研究人员在物种共存机制上的研究获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