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元“鸡尾酒”疗法可有效保护动物 加快清除病毒
日前,再生元(Regeneron)公司的研究团队,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发布了其抗新冠病毒(SARS-CoV-2)中和抗体“鸡尾酒”疗法,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最新动物试验结果。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发现,REGN-CoV2在恒河猴和金仓鼠两种动物模型中,除了在动物感染新冠病毒之后能够迅速提高病毒的清除速度以外,作为预防性疗法提前注射,也
Science:在未来会有更多的病毒从动物跳跃到人类身上
2020年7月20日讯/生物谷BIOON/---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并不是第一个从动物跳跃到人类身上并造成严重破坏的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猪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SARS-CoV和MERS-CoV都是如此。这个名单还在继续增加,而且还会越来越长。在一篇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观点类型文章中,由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San
研究动物机体中多种基因或是理解人类如何更加长寿的关键
2020年7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目前很多关于长寿和机体衰老的研究都集中在对极其长寿的物种的研究(比如蝙蝠、裸鼹鼠和北极露脊鲸等),旨在寻找导致长寿的基因变化。然而诸如此类研究已经产生了高度特异性的基因变化,而这些基因变化是不能推广到包括人类在内的其它物种中去的,笔者支持这样一种假设,即寿命是一种非常复杂且高度依赖于环境的特征,这就要求生物
Science:揭示哺乳动物如何感知和区分气味!
2020年7月7日讯 /生物谷BIOON /——科学家已经进一步解码了哺乳动物大脑如何感知气味,以及如何从数千种气味中区分一种气味。在老鼠的实验中,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首次创造了一种被大脑嗅觉处理中心嗅球感知为气味的电子信号,尽管这种气味并不存在。由于气味模拟信号是人造的,研究人员可以操纵相关神经信号的时间和顺序,并确定哪些变化对老鼠准确识别"合
靶向中枢细胞外囊泡递载circSCMH1促进啮齿类和非人灵长类脑卒中动物模型功能修复研究获进展
脑卒中是中国人群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70%-85%。目前对于缺血脑卒中疾病的病理及修复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也缺乏脑卒中后神经功能修复的有效药物。日前,东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姚红红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建红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中获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细胞外囊泡
世卫组织:新冠病毒可从人类传染给动物 反之则证据很少
当地时间7月2日,世卫组织举行新冠肺炎研发进展发布会。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表示,已经了解到哪些动物更易感染新冠病毒。证据表明,猫科动物如水貂甚至老虎都可以从人类身上感染新冠病毒,反过来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证据很少。家养动物传播风险很小,但也出现了农场里的水貂从人类身上感染了新冠病毒,或再传染给人类的案例。斯瓦米纳坦指出,尚不清楚病毒如何跨越动物
研究揭示灵长类胰岛衰老的分子机制
近30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急剧攀升。目前,全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已经超过一亿,并且有近五亿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这已对我国衰老相关慢性病的防治构成严峻的挑战。伴随增龄的胰岛细胞功能退行会致使机体无法正常响应血糖变化,从而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即糖耐量)下降,引发糖代谢紊乱,最终发展为糖尿病,并伴随血管、视网膜、肾脏、神经系统等一系列
Nature:动物传播冠状病毒的风险有多大?
2020年6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新型冠状病毒开始在全球传播后不久,就出现了动物感染病例的报告--香港的宠物猫、纽约动物园的老虎和荷兰农场的水貂。现在研究人员正迫切地试图发现哪些物种会感染这种病毒,以及它们是否会将病毒传染给人类。到目前为止,只报告了两例动物将SARS-CoV-2病毒传染给人类的病例--都是水貂。研究人员说,目前,从被感染动物
中国疾控中心:北京本次疫情排除武汉流行毒株或动物病毒外溢导致
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6月北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展”,其中病毒来源分析中指出,从2例确诊病例及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环境采集的标本中获得的3株病毒基因分析显示,北京本次疫情流行的新冠病毒为L基因型欧洲家系分支Ⅰ,该毒株比当前欧洲流行同型毒株更“老”;可以排除由动物病毒外溢传染人,也排除今年4月前北京本地传播毒株或武汉流行毒株导致本次疫情。在北京已经
Science:神奇的动物竟能让失去的眼睛重新长出!新研究揭示其中的奥秘
2020年6月27日讯/生物谷BIOON/---如果在淡水中生活的小型真涡虫地中海圆头涡虫(Schmidtea mediterranea)的眼睛发生了什么意外,它们可以在几天内把眼睛长回来。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这是一个科学难题---美国怀特黑德研究所的Peter Reddien实验室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该实验室的最新项目提供了一些启示:在一项新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