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中国发现一种保存很好的早期灵长类动物化石
我们关于灵长类演化最早阶段的知识受限于化石记录中所存在的空白。来自中国“始新世”早期(距今5500万年前)的一种很小的、非常古老的灵长类动物的一个近乎完整的、基本上还通过关节连接在一起的骨架的发现,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些线索。这一新发现的灵长类动物似乎是眼镜猴的最早已知近亲,说明类人猿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分化的时间非常早。
青岛能源所在海洋生物质能源材料研究有新进展
新华网7月3日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仿生能源与储能系统团队负责人崔光磊等人,在海洋生物质能源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Electrochem. Soc.、Electrochim Acta、J Mater Chem等杂志上,并有多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青岛能源所在(海洋)生物质能源材料研究取得系列新进展
生物质材料具有来源丰富、可再生等优点,在可持续能源材料开发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以海洋中丰富的海藻多糖、甲壳素等生物质材料为基础,研究开发高性能的能源材料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PNAS:研究发现化石蚊子腹中最后吸的血
一项研究发现,一个古老的化石蚊子的腹中含有它最后吸的血,这证实了这些昆虫在4600万年前以血为食。大约1.4万种现存的昆虫吸血,包括跳蚤、蜱和蚊子。尽管这种觅食策略看上去在一批生物中间独立进化出来,这种行为的化石证据罕见。Dale Greenwalt及其同事报告的证据显示一只来自美国蒙大拿西北部的吸饱了血的蚊子在进食之后不久死去,并且从中始新世以来就保存在页岩中。
:上海药物所研究海洋植物化学获新进展
红树林植物富含结构新颖独特的、生物活性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郭跃伟课题组在对两种红树林植物拟海桑Sonneratia paracaseolaris和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过程中,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Science:"活化石"揭示光合作用起源
最近,灰胞藻门藻类(Cyanophora paradoxa)完整基因组已被美国罗格斯大学Debashish Bhattacharya博士带领的一个国际协会阐明。佛雷堡大学Stefan Rensing博士和生物学教职工Aikaterini Symeonidi通过进行编码转录因子分类和种系发生的分析致力于基因组分析以及检查和清除基因组污染。 研究结果发表在当前期Science上。
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的难点与前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基因工程的逐步成熟,这项技术也开始被应用到海洋生物的研究与开发中。 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应用的思路很清楚,就是要利用特殊的海洋微生物(或植物)来生产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等,还可以应用在酶工程中,从海洋微生物(比如嗜盐微生物,海底的嗜压微生物)中筛选特种酶,由于它们能够在特殊的环境下稳定生存并具有独特的新陈代谢途径,因而可能具有独特活性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浙江20亿元专项基金发展海洋经济产业
记者在1月12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获悉,浙江省将设立10亿元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和10亿元海洋产业基金。 浙江省“三大国家战略”全面启动。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制定实施试点方案和政策意见,设立10亿元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和10亿元海洋产业基金,编制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重要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等规划,举办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推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