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基因编码二维红外探针研究酶活性中心柔性研究获进展

  《德国应用化学》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课题组、物理研究所李运良课题组及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庄巍课题组,以A genetically encoded two dimensional infrared probe for enzyme active-site dynamics为题的研究论文。论文报道了一种新的二维红外探针间叠氮

2021-03-08

科学家在地下448米深处发现新型活性病毒群!

2021年3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林奈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对瑞典奥斯卡港外448米深的基岩中充满水的裂缝在调查时,发现了一些全新的病毒和活跃的细菌和病毒群落,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病毒能在深层地下水中处于活跃状态,而且其生命周期和生长速率要比科学家

2021-03-11

BBRC:高脂肪饮食或会过度激活破坏性心脏病蛋白的活性

2021年3月6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雷丁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摄入高脂肪饮食或会激活心脏中的反应,导致破坏性的生长以及心脏病发作风险的增加。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小鼠摄入高脂肪饮食

2021-03-05

Cancer Res: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活性被抑制的机制

肿瘤细胞能够通过几种机制避免免疫系统的攻击。例如,它们可以分泌将巨噬细胞(免疫系统中的细胞)转变成双重作用的因子,从而促进肿瘤的进展并保护其免受免疫系统的攻击。

2021-02-13

Nature:科学家揭示调节免疫细胞抗肿瘤活性的新型分子机制!

2021年2月5日 讯 /生物谷BIOON/ --卵巢癌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大多数的卵巢癌患者都是在疾病晚期才被确诊的,据估计,晚期卵巢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40%,引起这些不良结果的部分原因是科学家们缺乏有效的疗法来治疗晚期卵巢癌和癌症复发。目前免疫疗法在治疗很多癌症类型上都有一定的潜力,然而当前很多研究表明,卵巢癌患者并不会对当前的药物产生强烈的反应。近

2021-02-05

百合花促进Caco-2细胞葡萄糖吸收活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皂苷类、生物碱类、黄酮类、酚酸甘油脂类和多糖等,药理活性包括抗菌、降血脂、抗炎和抗氧化等。本课题组从卷丹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山奈酚、咖啡酸和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文献调研发现:山柰酚、咖啡酸和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药理活性研究较多

2021-02-07

研究发现RNA互补抑制Cas13活性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荟研究组、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教授Dinshaw J. Patel研究组和分子细胞卓越中心研究员丁建平研究组合作,在Molecular 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self-cleavage prevention

2021-01-27

连花清瘟胶囊抗新冠肺炎药理活性成分取得新进展

  近日,厦门大学药学院吴彩胜教授联合海军军医大学柴逸峰教授团队在连花清瘟胶囊防治新冠肺炎的药理活性成分和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基于人体暴露和ACE2生物色谱筛选传统中药连花清瘟胶囊的抗COVID -19药理活性成分》在药学顶级期刊《药学学报》获得发表。这项研究基于HRMS和智能非靶向数据挖掘技术,全面分析了多次给药后人血浆和

2021-01-26

新研究揭示CRISPR/Cas9除了作为基因编辑工具,还可作为调节开关调节基因活性

2021年1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系列针对实验室培养的细菌开展的实验中,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证据,表明广泛使用的基因切割系统CRISPR-Cas9还有另一种作用---作为CRISPR-Cas9基因的自我调节开关。它调低或调弱CRISPR-Cas9活性的作用,可能会帮助科学家们开发出用于研究目的的细胞基因工程新方法。相关研

2021-01-23

喀斯特稻田土壤微生物亚铁氧化耦合碳同化及砷固定研究获进展

   水稻根际等微氧条件土壤中微生物驱动亚铁氧化过程较为普遍,形成的铁氧化物表面正电荷丰富,可有效阻止重金属从土壤向植物体迁移。然而,微氧环境过程及其多元素耦合循环研究,由于研究手段限制及关键证据获取的难度,未能有效明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承帅课题组与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副研究

20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