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人员发明一种不依赖遗传转化的油菜和甘蓝基因编辑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作物逆境生物学和抗性改良团队,联合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相关团队,建立了一种应用于油菜和甘蓝的新型基因编辑方法。该方法打破了油菜和甘蓝的基因编辑技术对遗传转化的依赖,直接通过授粉的方式对油菜和甘蓝的基因进行编辑,获得了不含转基因元件的突变材料,为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技术储备。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植物学
研究发现小菜蛾感受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的味觉受体
植物的代谢产物构成了每种植物独有的味道。植食性昆虫主要利用其发达的味觉系统来检测植物化合物,从而识别要取食的组织和产卵的场所。味觉感器多分布在昆虫的口器、足、触角上,其中,表达的味觉受体(GR)决定昆虫的味觉感受特性。在植食性昆虫的味觉受体中,苦味受体种类最多,但到目前,学界对其功能的了解仍有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琛柱团队在eLife上,发表了题为
美国使用菜籽油和大豆开发高功能生物合成油 可用作汽车润滑剂
从1991年起,ARS国家农业利用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开始研究交内酯,首先使用新型油料作物白芒花中的脂肪酸,后又使用芥花油、向日葵、红花、雷斯克勒、蓖麻和高油酸大豆中的脂肪酸。试验表明,交内酯具有良好的氧化稳定性,这是衡量润滑油使用寿命的一种指标。研究人员表示,在评估比较过程中,其他生物基润滑剂需要使用昂贵的添加剂,以防止其氧化和性能变差。交内酯在
研究揭示油菜生长与免疫动态调节新机制
11月30日,Molecular Plant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郭惠珊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上海植物逆境中心段成国课题组合作完成的题为A Brassica miRNA Regulates Plant Growth and Immunity Through Distinct Mo
研究揭示蓝光信号与油菜素甾醇信号协同调控植物开花的新机制
4月23日,New Phytologist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刘宏涛研究组题为BES1 regulated BEE1 controls photoperiodic flowering downstream of blue light signaling pathway in Arabidopsis 的研究论文,论文揭示了CRY2介导的蓝光信号和内源
中美科学家揭开甘蓝型油菜“家族血统”之谜
甘蓝型油菜是油菜的常见类型,也是人类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中美科研人员历时4年研究,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揭开甘蓝型油菜“家族血统”之谜,有助于通过基因选育提升甘蓝型油菜的产量和品质。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由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甘蓝型油菜由白菜与甘蓝通过自然杂交进化而来,因产量高、抗病性强在全球得到广泛种植。但甘蓝型油菜起源于何时、“家族血统”如何,科学界仍在研究。2015年
油菜种子含油量调控基因首次被克隆
1月28日,《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汉中院士团队最新成果。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克隆了农作物种子性状的第一个细胞质调控基因orf188,并揭示了该基因调控油菜种子高含油量的作用机制。该成果为油菜高含油量育种提供了新途径,为育种过程中杂交母本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于农作物不同类型细胞质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含油量是油菜产
科学家在植物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研究取得新进展
记者2月1日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吕东平研究组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韩志富副研究员合作,对BRI1蛋白中所有半胱氨酸位点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系统解析。该结果近日在线发表于《新植物学家》。在各种作物中已经发现40多种油菜素内酯化合物,它们总称为油菜素内酯类化合物(简称BRs)。,它们广泛分布于不同科属的植物及植物的不同器官中。油菜素内酯(BR)是一种控制
内源油菜素甾醇分析方法研究获进展
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s, BRs)是继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之后发现的第六大类植物激素,参与调控植物细胞的伸长与分裂、维管束分化、花粉发育和育性、植株衰老以及植物抗逆反应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理过程。由于其含量低、基质复杂、质谱离子化效率低等因素,内源性BRs的准确分析检测对于植物学家和分析化学家都是巨大的挑战,一直是制约其在生物学上深入研究的瓶颈问题
Cell Research:上海生科院揭示水稻油菜素甾醇信号调控新机制
5月12日,《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薛红卫研究组题为Receptor-like protein ELT1 promotes brassinosteroid signaling through interacting with and suppressing the endocytosis-mediated degr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