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袁隆平受聘河南粮食作物协同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

3月26日,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受聘河南农业大学,担任由该校牵头的“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国家支撑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国辉同时受聘中心岗位专家。

2014-04-11

J Proteome Res:研究发现磷酸化蛋白质组可促水稻萌芽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2014-03-19

Nat Commun:水稻杂种劣势遗传机理研究获进展

日前,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林鸿宣研究组与姜里文、韩斌研究组合作,在水稻杂种劣势遗传调控机理研究中获重要进展。

2014-03-04

PNAS:曹晓风等表观遗传调控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研究进展

转座子(transposon)是一段自身能够插入到基因组上的DNA片段,上世纪40年代,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首先在玉米中发现了转座子。从简单的细菌到复杂的人类,转座子广泛存在。转座子随机插入到重要基

2014-02-25

Nat Commun:林鸿宣等水稻杂种劣势遗传机理研究上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林鸿宣研究组,于2月21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水稻杂种劣势遗传调控机理研究的重要进展。该研究成功证明了两个遗传座位上的三个基因共同控制水稻种间杂种劣势的发生,为阐明水稻种间生殖隔离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2014-02-25

PNAS:杂交水稻新技术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上海烈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利用一种光照控制的雄性不育系:水稻花粉碳饥饿突变体(Carbon Starved Anther,CSA)的突变,可生成用于杂交水稻制种的新光敏核雄性不育系。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上海交通大学*张大兵教授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梁婉琪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2012-12-26

BMC Genomics:水稻表观遗传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学机制,DNA甲基化在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为了深入了解水稻甲基化的格局,评估其生物学意义,最近,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马普进化基因组学青年科学家小组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以及上海肿瘤研究所合作,构建了水稻及其野生近缘种的单碱基分辨率的DNA甲基化图谱。

2012-09-24

杂交育种 VS. 转基因育种

近日,关于杂交育种 VS. 转基因育种的争论不绝于耳,尤其是袁隆平谈转基因争议:“人民不是小白鼠”引起国内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欢迎各位谷友从严肃、科学的角度来探讨此话题。

2012-03-20

苏州将水稻田纳入湿地保护范围

苏州为湿地保护立法,水稻田也纳入湿地保护范围。苏州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积都是湿地,为规范湿地保护,《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将于2日起正式施行。其中特别提出把水稻田纳入湿地保护范围,明确各地应确定永久性水稻种植面积和区域。 在1日苏州市人大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苏州市农业委员会党委书记秦建国表示,“水稻田属于人工湿地,具有提供粮食、改善气候等作用。

2012-11-19

EST:水稻富集甲基汞机理研究获新成果

自中科院地化所冯新斌课题组发现我国西南汞矿区食用稻米是农村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径以来,水稻富集甲基汞机理研究成为汞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冯新斌课题组针对水稻富集甲基汞机理这一科研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发现稻田土壤是水稻体内甲基汞的主要来源,水稻对甲基汞的富集是一个吸收-运移-富集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准确评估稻田土壤中甲基汞的生物可利用性成为人体水稻食用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

201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