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转基因水稻大规模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
由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武汉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代常领衔的研发团队从2006年开始进行植物源替代血浆来源的医药蛋白的研究与开发,现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已跨入规模化生产的阶段,填补了国际上此项技术空白。相关论文于2011年10月31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
:NO参与过氧化氢诱导的水稻叶片细胞死亡过程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水稻抽穗后籽粒灌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60%-90%来自叶片的光合作用。叶片的衰老是植物发育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生命现象,它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对植物本身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然而在农业生产上,叶片早衰则导致其过早丧失光合功能和同化作用,从而显著减少籽粒中干物质的积累,进而对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带来不利的影响。
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重测序项目启动
由中国农科院、国际水稻所和华大基因研究院协作开展的“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重测序重大科研项目”15日在深圳启动,将在2012年年内完成并向全球发布。 这一项目的启动意味着水稻全基因分子育种全面展开。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罗伯特.瑞格勒表示,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表明中国对进一步促进世界粮食安全和所需设施的大力支持,研究成果将会使全世界水稻种植者获益。
Plant Cell:储成才等水稻长日照开花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植物开花直接影响着植物能否正常的繁衍后代,并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已有研究表明,开花素通过微管系统到达顶端分生组织,激活其他基因的表达,最终促使植物开花。水稻开花转换时间(即抽穗期)决定了水稻品种在不同区域的适应能力和水稻产量。因此,对水稻抽穗期调控基因的克隆和鉴定对揭示水稻开花调控机理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EST:水稻富集甲基汞机理研究获新成果
自中科院地化所冯新斌课题组发现我国西南汞矿区食用稻米是农村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径以来,水稻富集甲基汞机理研究成为汞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冯新斌课题组针对水稻富集甲基汞机理这一科研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发现稻田土壤是水稻体内甲基汞的主要来源,水稻对甲基汞的富集是一个吸收-运移-富集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准确评估稻田土壤中甲基汞的生物可利用性成为人体水稻食用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
J Clin Microbiol:头状葡萄球菌亚种的差异或揭示其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
2012年10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10月10日,来自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和皇家儿童医院的研究者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Differences between two clinical Staphylococcus capitis subspecies revealed by biofilm...
Nat Genet:韩斌等高效鉴定水稻复杂性状基因获突破
12月4日,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Genetics在线以Article形式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近期的研究成果“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flowering time and grain yield traits in a world-wide collection of rice germplasm”(利用世界范围收
Plant Physiology:水稻受体类激酶OsSIK2提高耐盐性并延缓衰老
受体类激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防御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在非生物胁迫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较少。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张劲松课题组和陈受宜课题组的研究发现,水稻的一个具有S-结构域的受体类激酶OsSIK2参与调控非生物胁迫反应和衰老过程。OsSIK2定位于细胞质膜,在Mn2+存在下具有激酶活性。OsSIK2基因主要在水稻叶片和叶鞘表达,其表达受盐、干旱、冷害和植物激素ABA的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