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来自蛇毒的新型抗血栓药,效果更好毒性更低!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血管生物学”的新研究表明,研究人员已经设计出了基于蛇毒的更安全的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防止称为血小板的血细胞聚集在一起并形成血块,并广泛用于治疗心脏病。损伤后过度出血是目前抗血小板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台湾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与血小板表面的蛋白质糖蛋白VI(GPVI)相互作用的药物。小组早期的一项研究发现,Tropaglerix是Tropidol

2017-06-09

Science:针对药物BIA 10-2474的神经毒性提出一种潜在的新解释

2017年6月10日/生物谷BIOON/---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荷兰、美国和意大利的一个大型的研究团队针对去年在法国开展的一项临床试验中发生的病人损伤和死亡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6月9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ctivity-based protein profiling reveals off-target proteins of the FAA

2017-06-10

基因编辑会议召开在即----指点如何避免脱靶效应

生物谷主办的第四届基因编辑与临床应用研讨会将于2017年6月9-10日于上海召开。 本届会议的主题为基因编辑对于疾病的精准治疗。 对于基因编辑技术对于生命科学以及医学研究领域所带来的突破, 我们毋庸置疑。 但是未来如果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治疗, 我们必须考虑这一技术的安全性问题。5月30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Methods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给备受关注的“魔剪”CRISPR“泼了盆冷水”。借助全

2017-06-01

科学家告诉你如何有效应对流感来袭!

流感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超过数千年了,流感病毒会定期造成疾病大流行,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发期间,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惹祸的是细菌,直到1931年美国内科医生Richard Shope鉴别出了流感病毒,当年的流感大爆发总算找到了元凶。每年研究人员会根据流感病毒所发生的突变和改变来设计新型的流感疫苗,然而感染人类的所有流感病毒都是非常相似的,在人间非常容易传播的大流行病毒一直非常占优势,因为人类对其并没有抵

2017-05-09

Nature Methods:两种新型 CRISPR 脱靶效应的分析方法

昨日,在 Nature Methods 同时刊登的两篇研究中,发表了两种分析 CRISPR/Cas- 9 基因组编辑脱靶效应的新方法。其中一种方法可以鉴定细胞类型特异性 SNP 相关的脱靶突变,另一种则可以检测潜在脱靶切割位点。第一项研究中,来自麻省综合医院(MGH)和哈弗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通过测序体外检测切割效应的方法,称作 CIRCLE-seq,该方法是一种高度灵敏的体外筛查法,比现有识

2017-05-05

Cell Research:科学家揭示肿瘤化疗引起的肠道毒性的分子机制

4月14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孙兵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题为Chemotherapy-induced intestinal in?ammatory

2017-05-02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研究揭示细胞清除病原体新策略和效应分子

近日,美国传染病学会会刊《传染病杂志》(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以Host pore-forming protein complex neutralizes the acidification of endocytic organelles to counteract intracellular pathogens

2017-05-03

合肥研究院等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细胞趋化性和记忆效应研究中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勇课题组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授 Francis Lin 课题组合作,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细胞趋化性和记忆效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封底文章形式发表在

2017-04-27

Cell Research:科学家揭示喜树碱类药物肠道毒性机制和克服毒性治疗方案

 喜树碱类药物是细胞毒类药物的重要代表,也是当前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细胞毒类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多年来致力于喜树碱类药物的抗肿瘤新药研发,自主研

2017-04-17

New Phytologist:发现大丽轮枝菌核定位效应分子跨界调节植物免疫抗性

 大丽轮枝菌是一种具有广泛寄主的土传植物病原真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严重的黄萎病害,每年对我国棉花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一样,该真菌依赖于其分泌的效应分子(effector,或效应蛋白

2017-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