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着丝粒研究中取得进展
染色体的精确分离是保证遗传信息正确传递和基因组稳定的前提,这个过程直接依赖着丝粒区组装的多层动粒蛋白复合体和纺锤体微管间的动态结合。目前,在哺乳动物和酵母中已鉴定超过100个动粒蛋白,它们之间相互结合形成蛋白亚复合体结构,包括与着丝粒染色质直接结合的内侧组成型CCAN蛋白网络、与微管直接结合的外侧KMN网络复合物、调控细胞周期进程的纺
Nature:揭示肠道激素CNMamide触发对更多蛋白的渴望的机制
2021年5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所有的有机体都需要均衡地摄入碳水化合物、蛋白和脂肪以维持健康。如果饮食中不包括足够的蛋白,仅仅摄取足够的卡路里是不行的,因为它仍然可能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包括夸希奥科病(kwashiorkor,恶性营养不良病)。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韩国科学技术院和首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果蝇为研究对象,揭示了饮食中的蛋白缺乏如
Cell:植物抗病小体研究中获进展
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威胁我国食品安全。数目众多的抗病蛋白通过感知病原菌的存在,迅速启动防卫反应、保护植物免受侵害,是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然而,抗病蛋白的关键作用机制多年来一直是困扰植物抗病领域的重大难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俭民课题组与清华大学研究组前期合作发现,抗病蛋白ZAR1在体外激活后能
JCEM:晚餐摄入含有全碳水化合物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性饮食或让心脏病的发病风险降低10%
2021年5月30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有研究证据表明,宏量营养素(macronutrients)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和食物来源上都在心血管疾病(CVD)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仅有有限的研究分析了不同质量的宏量营养素的摄入时间与人群机体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日前,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Endo
水龙骨科植物系统学研究获进展
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是蕨类植物第二大科,也是蕨类植物中最进化的类群。该科多为附生植物,全世界有1600余种,在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形成2个分布中心。20世纪40年代,植物学家秦仁昌首次重新界定水龙骨科,该科的范围和科下分类发生了变动,亚科和属的概念难以统一。水龙骨科植物起源时间较晚并伴随着快速辐射分化,不同分支具有明显的进化速率异质性,由于少
激素调控外来植物入侵研究取得进展
外来植物成功入侵机理研究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天敌逃逸假说认为,入侵植物在引入地会逃逸掉大量专食天敌,因此入侵植物将用于防御资源投资到生长,进而生长更快、更具竞争力。尽管该假说合理解释了外来入侵植物为何具有更强的生长优势这一科学问题,但对其背后的生理生态学机制仍缺乏深入探讨。植物体内诸多激素能够调控自身的生长发育以及对天敌的防御。其
植物所揭示光敏色素互作因子调控胞质分裂的新机制
胞质分裂(cytokinesis)是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继核分裂之后在两个新的子核之间形成新的间隔,把一个母细胞分隔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胞质分裂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中,包括单细胞的细菌及多细胞的真核生物,但是其发生的机制不尽相同。植物的胞质分裂是通过成膜体(phragmoplast)指导细胞板的形成,进而形成完整的
植物SLAC1冷冻电镜结构研究取得进展
气孔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窗口。气孔通过感应和解码多种外界环境信号如干旱、CO2和臭氧等,介导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此外,气孔还是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通道,参与植物抗病的免疫响应。气孔控制植物CO2摄取和水分蒸腾散失,其开闭受到高度严格的调控。因此,植物气孔感应重要外界信号分子的机理解析对作物抗旱、粮食稳产和解决水资源短
植物二倍半萜研究取得进展
二倍半萜(C25)为含有五个异戊二烯单元的特殊萜类天然产物,与其他类型萜类相比较为少见,目前仅报道1300余个,多数在海洋生物中发现。二倍半萜在植物中分布广泛,而发现的化合物总数不多,仅报道150余个。由于植物二倍半萜结构新颖复杂、生物活性多样,引起了国际广泛关注和研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黎胜红研究团队致力于植物二倍半萜的化学多样性、生物功能与生
研究揭示全球松属植物的时空进化历史及机制
物种多样性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加,呈现的纬度多样性梯度是普遍的生物分布式样。然而,在北半球松柏类的大部分物种分布于中纬度山地。形成该独特分布的机制是什么?分布于中纬度的物种与高纬度和低纬度的物种相比,谁的起源更古老?中纬度山地是松柏类植物的“进化博物馆”(evolutionary museum)还是“进化摇篮”(evolutionary cra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