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RISPR/Cas9的单细胞谱系追踪,揭示癌症异种移植物转移的速率、途径和驱动因子
2021年1月25日讯/生物谷BIOON/---当癌症局限于身体的一个部位时,医生通常可以通过手术或其他疗法进行治疗。然而,大部分与癌症有关的死亡,是由于它的转移倾向,发送自己的种子,可能在全身生根。转移的确切时刻转瞬即逝,迷失在肿瘤中发生的数百万次分裂中。美国怀特黑德研究所成员Jonathan Weissman说,“这些事件通常是不可能实时监测的。”如今,
植物细胞之间竟可交换细胞器
2021年1月10日讯/生物谷BIOON/---过去的遗传实验已表明,当植物嫁接在一起时,整个基因组可以在宿主和嫁接体之间移动,但并不清楚遗传物质是如何移动的。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植物分子生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了整个细胞器可以在植物细胞之间移动,并且是带着它们的基因组一起移动。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
ACS子刊:从药用植物黏性旋复花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化合物在体外杀死食脑阿米巴虫
2021年1月17日讯/生物谷BIOON/---原发性阿米巴脑膜炎(primary amoebic meningoencephalitis, PAM)是由“食脑阿米巴虫” 福氏纳格里阿米巴虫(Naegleria fowleri)引起的一种致命疾病,在世界一些地区越来越常见,而且它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西班牙研究人员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一
植物器官形态遗传解析研究获进展
植物器官形态的建成是植物研究领域最基本的生物学问题之一,存在环境和遗传之间复杂的调控关系,导致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目前,学界对植物器官复杂形态的描述仍缺乏同一尺度内准确量化的方法,从而限制了器官形态的遗传解析和设计改良。近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功能基因组学学科组通过异速生长数学模型的方法,对拟南芥叶片和花瓣器官
Science子刊:联合使用蓝光和植物化学物香芹酚可触发细菌特异性光毒反应,可杀死一系列耐多药细菌
2021年1月12日讯/生物谷BIOON/---耐多药细菌(multidrug-resistant, MDR)是一个紧迫的卫生保健挑战。开发抗生素的替代物是对抗耐多药细菌感染的首要任务之一。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和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报道,两种天然存在的非抗生素方式---蓝光和植物化学物香芹酚(carvacrol)---协同杀灭一系
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对盐分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豆科植物具有结瘤固氮潜能,但在干旱区,多年生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潜力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变异。此前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策勒绿洲过渡带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叶骆驼刺氮素代谢的研究发现,骆驼刺的生物固氮潜力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变异,固氮植物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显着低于非固氮植物。据此推断,这可能是由于该地区的疏叶骆驼刺群落分化成了不同的基因
研究发现小菜蛾感受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的味觉受体
植物的代谢产物构成了每种植物独有的味道。植食性昆虫主要利用其发达的味觉系统来检测植物化合物,从而识别要取食的组织和产卵的场所。味觉感器多分布在昆虫的口器、足、触角上,其中,表达的味觉受体(GR)决定昆虫的味觉感受特性。在植食性昆虫的味觉受体中,苦味受体种类最多,但到目前,学界对其功能的了解仍有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琛柱团队在eLife上,发表了题为
研究揭示植物miRNA产生的核心工作机制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物学研究中心戚益军课题组在《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SERRATE通过相分离驱动拟南芥切割小体形成并促进miRNA加工”(Phase separation of SERRATE drives dicing body assembly and promotes
豆科植物根瘤发育研究获进展
氮素是蛋白质与核酸等生命体的基本组成元素,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物质合成与代谢等生物学过程。空气中氮元素丰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当前,农业生产主要通过大量施用氮肥来提高作物产量,人工合成氮肥耗费大量能源,并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1888年,德国科学家发现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可以将氮气转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营养。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为
《科学》上发表长文首次揭示植物TNL类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机制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柴继杰课题组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的Jane Parker课题组、Paul Schulze-Lefert课题组合作,近日发文首次报道了植物TNL类抗病蛋白RPP1直接识别并结合效应蛋白ATR1、形成抗病小体并作为全酶催化NAD+水解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促进了TNL下游免疫通路信号传递机制的研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