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开发出活体减毒DNA病毒疫苗来对抗DNA病毒感染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阻止病毒感染的新方法:一种所谓的活体减毒、复制缺陷的DNA病毒疫苗,它使用一种称为 centanamycin的化合物来生成一种改良病毒,用于疫苗开发。
Nature年度十大科学人物发布:北京大学曹云龙因新冠病毒研究入选
2022年12月15日,Nature 公布了2022年度十大人物榜单(Nature's 10),这一榜单旨在选出十位在这一年重大科学事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十大人物的故事以独特视角浓缩了这不平凡一年
Science:发现人类基因组中的古老病毒DNA可以防止现代病毒的感染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人类基因组中的病毒DNA是在古代感染病毒时嵌入的,可以作为抗病毒剂,保护人类细胞免受某些现代病毒的侵害。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2年10月28日的Science期刊上。
PNAS:周政/徐冬一合作揭示EB病毒抑制宿主DNA损伤应答新机制
该研究采用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研究手段,揭示了EB病毒蛋白BKRF4调控宿主核小体组装并抑制宿主DDR的分子机制。
ANN ONCOL:EB病毒DNA靶向测序可改善鼻咽癌的风险分层!
近段时间,来自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针对EBV的DNA测序展开了相关研究,以探索其对鼻咽癌患者能否进行更准确的预后评估。
JITC:厦大夏宁邵团队开发出搭载PD-1抑制剂的溶瘤病毒!
自2015年10月首个溶瘤病毒疗法被FDA批准用于治疗黑色素瘤后[1],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明,溶瘤病毒在癌症治疗中确具有一定作用,如在胶质母细胞瘤[2]及软组织肉瘤中[3]。
武田与Code Bio达成20亿美元协议:利用靶向性3DNA非病毒基因药物递送平台,开发罕见病基因疗法!
3DNA是一种新型、非病毒、多价、合成DNA递送平台,可克服基于病毒的基因递送方法固有的许多挑战,包括免疫原性、大小和递送限制、无法再给药以及制造复杂性。
导致1889大流行的罪魁祸首很可能是一种冠状病毒
1889年夏天,沙俄帝国(今俄罗斯)贫穷的中亚城市布哈拉暴发了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疫情,这种传染病的死亡率高达5%-8.75%。到了10月份,疫情扩散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然后进入波兰,并沿公路、铁路和河流蔓延到了芬兰、匈牙利、德国与奥地利,从此掀起了全球性大流行。1889年10月底时,巴黎、伦敦和爱丁堡的许多市民都受到了感染。随后,轮船把疫情传到了美
别再被“垃圾DNA”骗了!三大非编码RNA狼狈为奸,携手促癌!
非编码RNA(non-codingRNA, ncRNA)是指不编码蛋白质的RNA,以往被认为是“垃圾RNA”。随着对RNA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非编码RNA的突变或表达异常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ncRNA 可以按照不同长度上来划分,例如长度大于200nt的ncRNA被称为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而长度低于50nt的则
CircEAF2通过miR-BART19-3p/APC/β-catenin轴抑制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展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淋巴瘤的重要致病因子,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转归密切相关。环状RNA(CircRNAs)在淋巴瘤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CircRNA在与EBV相关的DLBCL进展中的潜在机制仍然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