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K治疗杜氏营养不良症新药二期研究成功
2013年4月11日讯 /生物谷BIOON/ --GSK公司周二宣布公司研制的治疗杜氏营养不良症药物drisapersen二期研究达到了既定目标,在今年晚些时候即将进入三期研究。但是公司同时表示,目前的数据仍有不尽完美之处,研究人员将进一步分析这些数据以决定下一步的目标。
AJP:抗癌药物他莫昔芬或可缓解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症状表现
2013年1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和洛桑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抗乳腺癌药物他莫昔芬可以缓解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小鼠模型的某些病理表现。
Mol Ther:新型基因疗法或可用于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2013年1月16日 讯 /生物谷BIOON/ --通常情况下,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往往会帮助科学家寻找到改善人类健康问题的答案或者寻找到某项难关的突破口,近日,来自密苏里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对杜氏肌萎缩症(DMD)犬类模型进行研究详细地揭示了其使用基因疗法如何来治疗肌营养不良症,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Molecular Therapy上。
:分子辅助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反义疗法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可使针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反义寡核苷酸疗法变得更为有效的辅助药物。一种联合疗法可显着地减缓该肌肉消耗性疾病的进展,这种疾病使得大多数的患者在12岁时就坐上了轮椅。在罹患肌营养不良症的人中,反义寡核苷酸疗法被用来修补基因剪接体系并跳过一个叫做外显子的蛋白编码基因。外显子跳读纠正了一个受到破坏的读码框并恢复了抗肌萎缩蛋白的生产。
PLoS Biol:杜久林等揭示大脑血管网络形成之谜
8月14日,PLoS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杜久林研究组的研究文章。该研究通过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首次揭示了在大脑发育过程中,局部脑血管中血流的降低和变异将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导致相应血管的消失,从而简化在几何尺度上不断增长的脑血管三维网络,提高脑血流效率。
PLoS Pathog:方荣祥等发现植物病毒昆虫载体的卵传病毒机制
2014年3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方荣祥研究组联合中国农科院和福建农林大学的科学家在PLOS Pathogens杂志上发表了他们对植物病毒介体昆虫的卵传机制的研究结果(Transovarial Transmission of a Plant Virus Is M
Biol Rev:杜卫国等爬行动物胚胎响应温度变化研究获进展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动物如何应对环境温度变化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公众的关注。成年动物可通过行为响应等抵御温度剧烈波动的不利影响。那么,同样暴露于复杂温度环境中的卵生动物胚胎如何应对?传统观点认为胚胎缺乏主动调控能力,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杜卫国研究组最近的研究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胚胎并非仅仅被动依赖于环境,而是能主动采取行为和生理策略适应环境”。
Micro & infec:杜文圣等首次证实日本脑炎病毒NS1’蛋白的产生机制
图1.SA14-14-2 的突变NS2a E22E’使病毒失去产生NS1'的能力 近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微生物与感染》(Microbes and infec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日本脑炎病毒NS1’蛋白的产生机制,及其在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凋亡过程中被caspase剪切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