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从结构上揭示产甲烷古菌的酶复合物进行电子分岔和二氧化碳固定之谜
研究人员从一种产甲烷古菌中发现了一种庞大的酶复合物,它直接将电子分岔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到二氧化碳的还原和固定中。他们对这种高效的能量转化过程的详细见解可能为可持续的生物技术开发带来新的可能性。
Green Chemistry:研究实现玫瑰精油等植物挥发性萜类的异源生物合成
植物挥发性萜类(Plant volatile terpenoids,PVTs)是鲜花、水果和蔬菜中风味/香味物质的主要组成成分。目前,PVTs类化合物超过1.8万种化合物被鉴定(图1)为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在香精香料、医药化工、食品加工、农业等领域应用广泛。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创建“人工细胞工厂”进行玫瑰精油等PVTs的发酵法生产,是
Nature Communications:揭示二甲双胍调控PD-L1降解的新机制
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欧阳波研究组的研究成果PD-L1 degradation is regulated by electrostatic membrane association of its cytoplasmic domain。研究发现,酸性
ARS:二甲双胍或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的线粒体功能
2021年8月15日 讯 /生物谷BIOON/ --二甲双胍是一种能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药物,而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患者机体线粒体功能障碍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Antioxidants & Redox Signaling上题为“Does Metformin Modulate Mitochondrial Dynamics and F
美国FDA批准赛诺菲第二代酶替代疗法Nexviazyme:治疗≥1岁晚发型庞贝病(LOPD)患者!
Nexviazyme治疗使庞贝病疾病关键表现(呼吸障碍和活动能力下降)有临床意义的改善。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开发出基于叠氮骨靶向的小分子近红外二区荧光骨质疏松诊断试剂
骨质疏松是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该病发病率高且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骨折是经常发生、危害较大的并发,因此,尽早准确诊断以及长期有效监测骨质疏松,对预防骨折等相关并发症十分重要。临床上常用的骨骼疾病影像技术包括X射线,CT、MRI、SPECT/CT及PET/CT。这些成像手段由于潜在的电离辐射危害、价格高昂及低时空分辨率等缺点,无
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示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结构、二聚化及功能调控机制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属于C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神经递质受体之一。目前在人体内共发现了8种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1-8),其功能涉及学习、记忆、情绪以及疼痛感知等,是阿尔兹海默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治疗靶点。然而,因其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尚无突破,迄今尚无这类受体的靶向药物成功上市。近期,新药研究
国内第二款CAR-T产品即将获批,药明巨诺迎来收获期
近日,根据NMPA官网,药明巨诺CD19 CAR-T瑞基奥仑赛(JWCAR029)的上市申请已完成审评,进入待审批状态。有望获批成为国内第二款CAR-T产品,用于治疗经过二线或以上全身性治疗后成人患者的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瑞基奥仑赛(JWCAR029)是在美国Juno公司JCAR017基础上,由药明巨诺自主开发的CAR-T产品